“一帶一路”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1-08
.
--------------------------------------------------------------------------------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一帶一路”戰略穩步推進,迎來重大突破的關鍵一年。作為一項創新、多元的偉大倡議和創舉,“一帶一路”戰略已成為時下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合作不斷開花結果,影響迅速席卷全球。各個行業都在把握“一帶一路”契機,尋求切入點,開展多元化的業務合作。“一帶一路”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為實現聯動發展、造福沿線各國人民注入了中國力量。
要正確理解“一帶一路”的意義
“一帶一路”是一項創新、多元的偉大創舉,之所以備受世界矚目,得到100多個國家的支持響應,一是“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于中國,但屬于世界。“一帶一路”建設根植于歷史,但面向未來。二是因為“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它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大多數國家人民利益。
習近平主席之所以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由于這些國家與中國存在歷史傳統上的貿易往來,重振這一古商道,將有助于區域經濟在新時期的大力發展。但這一美好愿景卻被一些輿論解讀為中國在對沿線國家實行全面對外援助和施舍,這種理解是對“一帶一路”的誤讀。
作為新時期中國推動對外經濟合作的重要戰略舉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借用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融入了新的時代內涵,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更體現了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朝著公平、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責任擔當。這才是“一帶一路”戰略內涵的正解。
“一帶一路”機遇遠大于挑戰
目前,國內外均有輿論對“一帶一路”前景與風險表示擔憂,夸大“一帶一路”面臨的挑戰和阻力等負面信息,我對此很不認同。在國內開展業務尚有不同程度的風險,更何況走出國門,關鍵是事前做好調研,定位準確,就會減少風險。任何事物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尤其對投資與商業而言,風險往往與利潤成正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絕大多數都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所以在推進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實屬正常。但這并不影響“一帶一路”本身。
事實上,近年來,許多大型企業都已針對“一帶一路”做出了謀劃與布局,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大多產生了不錯的利潤或盈利前景,市場化效應很明顯。各地方政府也相當踴躍,紛紛希望借“一帶一路”東風發展本地經濟。“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以來,獲得了絕大多數國家廣泛的國際認可,所取得的實際成果和效益也是有目共睹。
因此,有少數人將“一帶一路”視為一個風險高、經濟落后的領域,而不是將它視為一只多元化、差異化的投資潛力股,過分的夸大其風險,而忽視其帶來的巨大機遇,這種認識是片面的。
“一帶一路”轉移的是國內優勢產能
“走出去”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戰略基礎。有一些輿論提到,“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把中國的過剩產能轉移出去。這樣的表述不夠準確全面,容易讓人覺得不舒服,理解為“你們把不要的、過剩的破爛兒賣給我們嗎?”從而產生反感和誤解。我認為“一帶一路”的精髓在于一是轉移中國的“優勢產能”,二是推廣中國的“品牌產品”。
“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中提到的國際產能合作,并不是“過剩”產能走出去,而是“優勢”產能走出去。比如高鐵、航天、能源、高科技產業等,這些都是緊俏、供不應求的資源,“一帶一路”戰略為國內這些產業對接國際大市場起到帶動作用。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像海爾、聯想、華為等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已在大部分國家生根開花結果,向著燎原全球的目標邁進。
一頭連著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連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途經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走廊,“一帶一路”布局謀篇經濟的共同發展。在全球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今天,“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各國繪就了一幅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畫卷。(明貴棟)
轉自:中國工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