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開春,諸多政策相繼出臺,對于農機行業來講,利好因素多于利空因素,整體向好。市場實際表現層面,在已經過去的兩個多月時間里,整體市場啟動仍差強人意,不管是小麥機、大中拖還是農具等春耕用產品,都沒有出現人們想象中的火熱旺銷局面,大家不得不在市場慢熱和緩慢復蘇中尋找生機。
毋庸置疑,在國內農機市場超常規發展歷程中,既造就了體量世界第一的產業規模,也衍生了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兩極分化態勢明顯、中低端同質化競爭的弊病。
從整體產業現狀來看,拉低農機整體制造水平、帶頭進入惡性價格競爭的往往是規模較小的家庭作坊式企業,這類企業絕大部分是靠抄襲、模仿和低端制造起家,不僅技術能力薄弱,而且大量存在生產配套體系不完善、質量控制不到位和唯低成本為考量的弊病。這類企業多出現在國內一些主導農機企業周邊,借助大企業拉動形成的配套資源進行仿制。
農機產業升級,必須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農機企業不具備以下4種核心實力,將舉步維艱。
一是,核心技術實力。不管是外資企業還是國內企業,不管規模大還是規模小,想要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具備核心技術、設計和工藝能力,單純靠模仿、抄襲將難以生存。
二是品質管理能力。毫不避諱地講,眾多中小農機制造企業中,很大一部分企業生產線仍是傳統的地攤式布局、中低端制造、低附加值發展,難以有效支撐產業轉型,這類企業普遍存在管控體制極不健全,質量管控部門甚至崗位人員缺失,所有產品制造憑感覺,產品品質可想而知。
三是,穩定的員工團隊。近兩年,農機市場下滑明顯,農機企業日子不好過,很多小微企業跟風似的喊出了“減員增效”的口號,不僅減員,還減低甚至拖欠工資,本來人員就不齊整,這樣一弄,很多員工心涼離開,企業就更加支離破碎了,不僅談不上長遠發展,是否能活下來都難說。
四是,企業誠信口碑。當今社會,不管是哪個行業,誠信已經成為了單位和個人最具含金量的評估準則。農機產業鏈條中,供應商、制造企業、經銷商等各主體遠遠超脫了上下游的利益合作關系,而是成為了更為緊密的發展共同體,相互之間的誠信度成為了合作的基礎。
與此同時,行業主管部門在產業升級中作用至關重要,尤其是產品農機補貼鑒定部門、質量投訴管理部門,應該不折不扣地執行相關法規,嚴格準入門檻,強化質量監督職能,營造以產品、服務為主體的良好發展環境,讓關系公關等不正常當營銷無所遁形。
直面未來,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大潮中,農機行業面臨的發展機遇依然很多,再具體來講,我國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和全面機械化率仍然不足,蔬菜、果林機械化都有待提高……需求仍在,市場仍在,未來可期,農機人任重而道遠。總而言之,讓好的更好,落后的被淘汰,產業升級提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來源:一板一眼說農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