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信技術具有大帶寬、低損耗等優勢,是構建現代通信網絡的重要基礎性技術。近年來,隨著網絡強國戰略、寬帶中國戰略、信息網絡重大工程等的深入實施,我國光通信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眼下,伴隨著物聯網、vr/ar、高清視頻等應用推動數據流量高速增長,電信網絡持續升級,5g預商用部署在即,光通信產業有望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但與此同時,我國光通信器件集中于中低端領域、高端產品受制于人的局面也不容忽視。
機遇一:利好政策密集出臺
最近兩年,國家利好政策密集出臺,為我國光通信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016年3月,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具體包括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纖網絡、構建先進泛在的無線寬帶網、加快5g等信息網絡新技術開發應用、推進寬帶網絡提速降費等。2016年12月,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布《信息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提出要新建一批高速骨干線路、擴建一批寬帶接入網絡、升級一批應用基礎設施和布局一批海外信息通道,不斷提升我國信息基礎設施整體水平和支撐能力,到2018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服務便捷、高速暢通、技術先進、安全可控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2016年12月,工信部發布《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構建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包括推動高速光纖寬帶網絡跨越發展、基本實現行政村光纖通達、推進超高速大容量光傳輸技術應用、升級骨干傳輸網等。
機遇二:電信傳輸網持續升級
電信傳輸網持續升級,將有效推動我國光通信產業的快速增長。
在固網領域,2017年我國超越日本和韓國成為全球ftth滲透率最高的國家。與此同時,我國接入網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且接入網正在向10gpon升級;網絡流量爆發性增長給城域網的承載能力帶來巨大挑戰,城域網迎來了新一輪升級周期,100gotn下沉成為趨勢;運營商100g骨干網已經展開全面建設,并逐步成為標準配置,在未來將進一步向400g升級。
在無線網絡領域,2017年三大運營商新建4g基站數量估計會達到67萬個,總計擁有381萬個4g基站。與此同時,我國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工作已經展開,運營商5g網絡預商用部署在即。由于5g將啟用高頻通信,微基站的使用量將大幅增加,5g時代基站部署總量預計將達到4g時代的兩倍以上,而基站通信所需的移動前傳網絡和移動回傳網絡都需要使用大量的光通信產品。
綜上所述,固網和無線網絡的升級將大幅提升光纖光纜、光器件等的需求量,從而有力地助推我國光通信產業的發展。
在光纖光纜上,運營商集采是光纖光纜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中國移動2017年~2018年帶狀光纜集采(第一批次)量達到了1249萬芯公里,蝶形光纜集采(第一批次)量達到了337萬芯公里;中國聯通2017年~2018年光纜集采量為5830萬芯公里;中國電信2018年室外光纜集采量為5000萬芯公里。
機遇三:數據中心大量建設
當前,各類新型應用在帶來網絡流量爆發式增長的同時,也對數據中心光通信產品提出更大需求。4k/8k高清視頻、直播、vr/ar等大帶寬應用不斷涌現,nb-iot等技術掀起物聯網產業發展高潮,海量移動設備的接入導致網絡流量呈現持續高速增長態勢。據思科預測,2020年全球數據中心流量將增長到每年15.3zb。
流量爆發將有效推動數據中心在網絡傳輸方面的需求。以視頻服務提供商為例,為了降低視頻延遲以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數據中心必須提供更大的傳輸帶寬和更高的傳輸速率。而為了滿足上述要求,就需要對現有數據中心進行升級改造或新建更多的數據中心,從而催生了對光通信器件、模塊及設備的使用需求。據synergyresearch數據顯示,2017年年底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數量已經達到390個。其中,美國以44%的份額位居首位,中國以8%的份額位列全球第二。來自idc的數據顯示,全球數據中心2012年~2017年復合增長率為17.39%,而中國增長率則達到了39.57%,遠超國際水平。因此,在高清視頻、vr/ar等新應用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驅動下,我國數據中心產業仍然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從而成為光通信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點。
機遇四:新一代光通信技術成熟
硅光等新一代光通信技術的逐步成熟,有望推動中國光通信產業實現“彎道超車”。
硅光技術自上世紀60年代提出以來,在大量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之下,已逐步從技術探索、技術突破進入今天的集成應用階段。硅光技術可廣泛應用于數據中心、電信傳輸、高性能計算等眾多領域。例如在數據中心,基于硅光子的集成器件具備低成本、大批量生產、低功耗等優勢,成為數據中心光網絡中最有前景的解決方案。
目前,intel、ibm、acacia等企業在硅光領域布局超前,推出了數款性能先進的硅光產品,華為、中興、光迅等國內企業也在加緊硅光產品的研發進程。盡管硅光器件在未來光通信領域中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但與目前主流的“三五族器件”相比其性能優勢尚未完全體現,且受限于嚴苛的生產工藝和高昂的封裝成本,硅光市場尚未實現井噴,這也為中國光通信產業加強技術儲備、加緊產品研發提供了難得的窗口期,同時也為我國光通信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潛在機會。
新目標:打破“大而不強”困局
近年來,我國光通信產業發展迅速,不僅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場,而且也涌現出了一批全球領先的光系統設備商。2016年,華為、中興、烽火分別以24.6%、13.5%、6.5%的份額位居全球光網絡設備市場的第1、第2和第5位,三家總份額近半。然而,在光通信市場和系統設備商大放光彩的背后,卻是我國光通信產業大而不強、產業鏈發展不均衡的尷尬局面,亟待打破。
目前,我國光通信產業大而不強,產品多集中于中低端領域。受限于技術等因素,國內光通信企業較多地集中于準入門檻低的中低端領域。例如,2016年我國光纖預制棒產能接近全球的50%,位居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在技術更加先進并且有可能廣泛應用于400g傳輸系統的超低損耗光纖領域,目前國內僅有長飛公司可以實現量產。
與此同時,我國光通信產業鏈發展不均衡,高端產品嚴重依賴國外企業。在光器件領域,光迅、海信等國內企業目前僅可以量產10g及以下的有源芯片,25g、100g高速光電子器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而在速率更高的400g/1t領域,國外企業已有相應樣品展出,但國內尚處于理論設計階段。在高端產品上的“缺席”,暴露了我國光通信產業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一旦遭受國外限制就可能會給整個產業帶來嚴重的影響。(信通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 王錄)
轉自:人民郵電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