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在君聯資本企業發展研究院活動中,分享了這些年來他本人在企業定戰略方面的經驗。他認為,管理既是藝術又是科學。一事一對待,稱之為藝術;有一定的規律可以套上,這件事的方法拿到另一件事上還能用,則稱之為科學。
戰略到底是什么呢?他表示,首先要有一個遠方的目標,也就是愿景,然后為了實現這個愿景,有一個中期的目標,再有一個就是短期要實現的具體目標。有這樣一條路徑,有助于解決企業家短期行為和長期目標平衡的問題。
不管企業家是做哪個行業,都要思考自己要做到行業里的什么位置,同時再往下還有沒有可銜接的地方,這些就屬于我們所說的戰略目標以及目標的延展性問題。
柳傳志指出,市場人士總是講復盤,其實復盤最先就是看目標定得對不對。這好比河對岸有一棵蘋果樹,我們要搭橋,或者劃船到河對岸,上樹把蘋果摘下來,最后完成目標回來。其實你也許一回頭,發現根本不用過河,邊上就有一棵樹,蘋果比你摘的個兒大,這完全有可能。
所以要不斷、反復地研究這個目標到底應該是什么。但是也不能總在不停地看,原來的事總是做不好,而且不停地制定新的目標。所以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定了目標以后,就要咬著牙堅持下去,這其實是大家要反復復盤、認真拿捏的。
在戰略執行過程中,柳傳志特別強調,企業要堅持方向,并且能夠不斷拒絕誘惑。以聯想為例,在發展中就曾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據介紹,1996年民生銀行準備接受注資,問聯想要不要參與。出資其實并不多,大概幾千萬元,但是柳傳志沒有投資,而是堅決把錢用在電腦行業里面。但如果說當時投了,到今天幾百億元大概是有了。
對此,柳傳志指出,有很多人說這錢可惜了,但是轉回來想,如果聯想當時投入那里面去的話,聯想電腦能不能成為第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且企業也有可能不自覺地被中間的環節帶走,拐了彎兒去做金融了。所以,他建議,企業家們最好還是把事想清楚,不要被中間的過程帶著走,不然不知道會發展到什么地方去。尤其是被帶得好的時候,立刻要停下來想。
當然,路線是可以突破的,路線不是別人給你的規定,是可以調整的。有了路線以后,跟著就有了具體的步驟。
柳傳志指出,當企業家想明白了哪些真能做,哪些不能做,接下來就是執行力的問題。執行最大的問題實際是人的問題。帶隊伍絕不是執行的全部,也未必一定是執行的重點,但一定是難點。
這些年來,聯想總是提“發動機文化”,就是思考如何能夠讓每個部門、每個子公司都能形成自己的驅動力。據他介紹,不久前曾與海底撈董事長張勇談了很久。張勇用綠皮火車和高鐵形容“發動機文化”。過去的綠皮火車是一個火車頭帶很多節車廂,太重就跑不快。現在的高鐵每一節車廂都有驅動,這樣就能快得多,做企業也應如此。
來源:中國工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