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2017年經濟效益創歷史新高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1-25
.
--------------------------------------------------------------------------------
1月17日,國務院國資委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資委黨委委員、總會計師沈瑩通報2017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2017年中央企業取得了收入效益雙快增長,特別是效益增量增幅雙創五年來新高。
沈瑩介紹稱,2017年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6.4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全年各季度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長基礎更加鞏固。98家中央企業中,收入增幅超過10%的有46家,超過20%的有19家。工業企業表現突出,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7%,工業企業的增收額占中央企業貢獻達75%。營業收入全年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2017年,中央企業堅持聚焦主業、深耕主業,深化瘦身健體、著力提質增效,發展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2017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14230.8億元,首次突破1.4萬億元,較2016年增加1874億元,同比增長15.2%,經濟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為五年來最好水平。98家中央企業中,49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10%,26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20%,利潤總額過百億的中央企業達到41家。經濟效益創歷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石油石化、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打了“翻身仗”,為整體效益增長奠定了基礎;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效益穩步增長,對中央企業整體效益貢獻超過40%;1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試點企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2017年全年效益同比增長31%。
沈瑩表示,中央企業2017年運營質量穩步提升。經營實力進一步增強,2017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到54.5萬億元,凈資產總額18.4萬億元,資產總額超過千億的企業有65家。成本費用得到有力管控,持續開展“成本管控、效益否決”專項行動,2017年中央企業成本費用總額增速低于收入增速0.4個百分點,其中三項費用支出同比增長7.7%,低于同期收入增幅5.6個百分點。資產周轉效率進一步提高,“兩金”壓降力度加大,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同比分別提高0.5次和0.2次,經營活動現金流凈流入同比增長4.8%。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取得顯著成效。持續加大去產能力度,提前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017年,中央企業共化解鋼鐵過剩產能595萬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703萬噸,主動淘汰、停建、緩建煤電項目51個,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公司整合煤炭產能1億噸。一企一策“處僵治困”,減虧增盈效果明顯。已累計完成超過1200多戶“處僵治困”任務,其中約有400戶實現市場出清。扎實推進重組整合。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戶數調整至98家;近年來累計減少法人戶數8390戶,減少比例達16.1%,僅管理費用一項就節約135億元。多措并舉降杠桿減負債。2017年末中央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66.3%,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
對于國資委一直在通過“壓減”工作推動企業提高管控能力,去年央企減少法人近9000戶。對此,沈瑩表示,“壓減”企業戶數,減少層級是這一輪推動央企結構調整非常重要的措施,也可以說是亮點之一。2016年5月份,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對中央企業提出了三年要“壓減”20%的法人戶數,壓縮管理層級的要求。這個要求提出以后,國資委和中央企業高度重視,認真加強組織,對三年的目標進行了分解,對“壓減”的方式也進行了梳理。
從目前來看,這一工作進展順利,到2017年年底中央企業累計“壓減”法人8390戶,減少的比例達到16.08%,目標是20%。其中,2017年一共“壓減”5568戶,減少的比例在當年就達到了10.67%,其中一大批企業已經完成了“壓減”任務。
從“壓減”的方式來看,8390戶里面有54.6%的企業進行了工商注銷和破產退出,實現了市場出清,所以這個戶就銷掉了,一多半企業實現了出清“壓減”;有大約25%的企業進行了重組兼并,在集團內和一些優勢企業進行了重組兼并;有21%的企業轉讓控股權。
從“壓減”的效果來看,多數企業特別是市場出清的企業都是不盈利的,甚至是虧損的企業,這些企業減少以后對整體效益抵沖影響大大降低,同時這些企業關閉以后減少了人員,減少了管理費用。2018年,國資委會繼續按照工作部署要求,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到2018年底“壓減”進度達到18%,到2019年6月份要全面完成任務,下一步進一步加強組織,爭取取得更好的效果。
沈瑩表示,2018年,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努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貢獻。(國軒)
轉自:中國企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