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首月,中國吸引外資喜迎開門紅。日前據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介紹,2018年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大幅增長158.6%,創下自2015年9月以來單月新高,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0.3%,吸引外資質量提高和結構優化進一步加速。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吸引外資取得開門紅,表明通過采取加快放寬外資準入限制、開放步伐逐步加快、深化外商管理體制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等舉措,中國吸引外資的國際競爭力正在增強,中國仍是吸引外資的熱土,外資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作用會加快釋放。
引資量質齊升
有消息稱,1月底,日東電工(蘇州)公司在仍然盈利的情況下停產。此前,硬盤制造商希捷集團關閉位于江蘇省蘇州市的工廠,美高森美關閉位于上海的制造工廠,霍尼韋爾關閉位于深圳的工廠……諸多知名外資企業撤離的消息,一次次引發各界對外資“撤離潮”的猜想。然而,中國吸引外資的真實情況如何?
2月14日,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197家,同比增長158.6%,創下將近30個月的新高;實際使用外資80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3%。
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數據有力證明了中國仍是全球投資的熱土,中國外資增長仍然有著巨大潛力。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外資增量正加速涌入高技術產業以及中西部地區,中國吸引外資的質量更高。
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表示,1月,全國吸收外資主要呈現四大特點:一是新設企業增幅較高,實際使用外資略有增長;二是高技術產業延續增長態勢,高技術制造業漲幅顯著;三是中西部地區大幅增長,自貿試驗區吸收外資領跑全國;四是主要投資來源地中,新加坡、臺灣地區、美國等經濟體投資增長。
數據顯示,在產業結構上,高技術產業實際吸收外資同比增長42.3%,占比達21.5%,比2017年同期提高了6.3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99.5億元,同比增長93.5%。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73.5億元,同比增長4.8%。在區域結構上,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63.1億元,同比增長10%;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46.5億元,同比增長56.4%。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何曼青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資結構調整有利于區域經濟更均衡發展,有利于中國經濟調結構和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
營商環境加速優化
業內人士指出,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增加的背后是中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開放步伐逐步加大,吸引外資的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
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8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73%的在華美國企業實現盈利,74%的企業計劃于2018年擴大在華投資,創下近年來最高值。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報告也顯示,2017年,中國外資流入量創歷史新高,繼續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地。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商務部將努力協調并推動解決合理的關切,繼續努力打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大幅減少市場準入限制,為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提供越來越好的服務,使中國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資熱土。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唐文弘曾透露,當前世界經濟和跨國投資增長依然緩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2018年中國吸收外資面臨較大外部壓力。在此情況下,中國今年將在改善營商環境上采取更大力度措施,繼續推動全面對外開放,加強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創造有吸引力的國內投資環境。
何曼青則認為,中國要加大外商投資體制改革,提高“負面清單”含金量,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要盡快建立健全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相適應的外商投資監管體系,包括事中和事后監管體系、外商投資信息報告制度和外商投資信息公示平臺、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條例與制度、產業安全預警機制等。(吳力)
轉自: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