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南亞區域國家憑借資源稟賦和人口紅利成本優勢,在中國產業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需求日益增長背景下,結合成為現階段發展基礎原料產業的最佳地區。
東南亞和南亞部分主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通道,但相應的工業金屬供需嚴重失衡。提升經濟水平的迫切愿望和相對落后的工業及基礎設施矛盾日益凸顯,將促進東南亞和南亞的發展中國家加快承接和建設初級工業化產能及配套設施,成為全球最大金屬消費經濟體之一。
部分東南亞國家具備較強發展意愿
近年來,越南建筑業和房地產業投資額快速上行。wind數據顯示,2016年,越南建筑業和房地產行業投資額為84.65萬億越南盾和80.94億越南盾,相比2005年,已分別增長589%和1729%。
近年來,部分東南亞、南亞國家外商直接投資額進入快速上行通道。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包括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在內的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近幾年都顯示出強勁的fdi(外商直接投資)凈流入,從一定程度來講,正面回應了東南亞和南亞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和機會。
部分東南亞國家的私人部門投資在能源方面迅速拉升,交通運輸領域投資自2014年持續上升。私人部門的投資曲線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場景氣程度和投資意愿,東南亞在能源和交通運輸方面或具備較大發展潛力,相應將帶動有色金屬等產品需求。
人口成本低廉和人口紅利優勢為產業轉移做足準備
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極具人口紅利優勢。近年來,東南亞和南亞人口持較快增長,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凸顯人口紅利優勢。此外,東南亞和南亞主要國家的青壯年人口比例持續攀升,高比例的青壯年人口保證了充足的勞動力供給,有利于順利承接初級工業化產能轉移。
從人口成本來看,部分東南亞國家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緩慢,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這意味著東南亞地區國家具有較為低廉的人工勞動成本,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和低廉的人工成本,凸顯東南亞等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具備承接工業型相關產業產能轉移優勢。
固定資產基建潮有望強勁拉升有色金屬需求
固定資產投資包括交通運輸、房屋建設、能源和通訊電子等領域,是構成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成分,也是完善基礎建設及配套設施、提升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
東南亞和南亞國家電力消費量和電力產量持續上升。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固定資產水平在不斷提升,部分國家甚至得到快速增長。電力方面來看,東南亞國家電力產量和人均消費量均穩定增長,2015年開始,人均電力消費量增速近乎與中國齊平,而電力產量增速過去幾年已超過中國。
工業金屬專用性強且應用廣泛,不具備替代性,是基礎工業的直接原料來源,主要下游消費領域為建筑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電力電子等,是投資固定資產必備元素。
2000年以來,部分東南亞國家基本金屬的需求保持持續增長。彭博數據顯示,東南亞部分國家原鋁、精煉銅、精煉鉛、鋅板和鎳產品的月度消費量分別由1995年年初的4.9萬噸、2.6萬噸、1.7萬噸、2.1萬噸和0.04萬噸提升到2017年10月的13.6萬噸、5.8萬噸、3.7萬噸、4.4萬噸和0.13萬噸。
東南亞國家的基本金屬產量逐漸增長,但需求遠大于產量供給,供小于求局面凸顯。以東南亞國家金屬量合計為例(不考慮多數國家不生產僅消費的情況),2016年,原鋁、精煉銅、精煉鉛和鍍鋅板的年度產量分別為277萬噸、120萬噸、89萬噸,和70萬噸,實現年度短缺分別為13萬噸、6萬噸、8萬噸和38萬噸,短缺占2016年需求量分別為4%、5%、8%和36%。
東南亞國家已顯示出有色金屬需求大幅提升,而相應供給端嚴重匱乏,依賴進口以滿足需求。以越南為例,從彭博數據可看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越南的鉛鋅金屬消費量進入快速增長通道,但相應供給端較為低迷,銅精礦、鋅精礦和鉛精礦產量非常小。可看出,越南并不具備具有優勢的精礦冶煉技術來生產精煉金屬;而另一方面,需求端已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供需嚴重不匹配將促進越南加快進入初級工業化產能發展。
中國海外建廠助東南亞等地的發展中國家大幅提升金屬產量,相應的將帶來一系列基建設施的完善和升級,實現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再跨越。以印度尼西亞為例,由于印尼具備鋁土礦資源稟賦優勢和國內電解鋁相關政策影響,國內較多企業于當地建廠進行生產制造。自2000年以后,印尼原鋁含量得到大幅提升。受益于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資源優勢稟賦,基于合作國家的產能契合度、合作條件和合作愿望,中國必將與其它發展中國家多方聯手,共同發展互惠互強。
東南亞國家金屬需求將迎來爆發
受益于承接初級工業轉移和自身發展需求,中國人均工業金屬消費量自1995年起得到快速增長。以全球第四次產業轉移,即亞洲“四小龍”向中國輸入初級工業產能為例,可看出中國各個工業金屬人均消費量在1995年以后得到快速發展,迎頭追趕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據彭博數據,以精煉銅和鍍鋅板為例,2016年,中國、德國、美國、日本和全球的人均精煉銅消費量分別為8.44千克、15.04千克、5.6千克和3.15千克,中國領先于全球人均精煉銅消費水平。2016年,中國、德國、美國和全球的人均鍍鋅板消費量分別為4.87千克、6.17千克、2.44千克和1.87千克,中國超過美國和全球人均消費水平。
和中國相比,東南亞和南亞主要國家工業金屬人均消費量低于或遠低于中國工業金屬人均消費量。在全球經濟回升至過熱促進需求增長,和具備人口紅利和低廉人口勞工成本的基礎上,以中國承接初級工業化產能為鏡,筆者認為,未來東南亞地區和包括南亞印度的工業金屬需求潛力很大。
以中國承接產能比較,未來東南亞和南亞等地區具備很大初級工業發展空間。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以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為首的新興經濟體資源稟賦不同,具備承接初級工業承接能力,且考慮到人口紅利和經濟發展愿望,未來對有色金屬需求的發展軌跡可與中國承接亞洲“四小龍”歷程相比擬。
預計東南亞和南亞(除印度)對精煉銅、鍍鋅板、精煉鉛、原鋁、精煉錫和精煉鎳需求增量占比全球增量將快速提升,分別由2016的1%、19%、15%、8%、0%和5%增長至2020年的32%、25%、25%、7%、3%和9%,全球工業金屬增量主要源于東南亞和南亞等地區。若數據加入印度,考慮到印度人口極具紅利優勢,則以相同消費增速計算未來3年東南亞和南亞主要國家總需求將得到跨越式增長。印度在內會加碼提升東南亞和南亞對精煉銅、鍍鋅板、精煉鉛、原鋁、精煉錫和精煉鎳需求增量,其占比全球增量將得到更快的速度提升,分別由2016年的2%、47%、20%、4%、16%和3%增長至2020年的47%、52%、47%、14%、16%和13%,可看出全球工業金屬增量主要源于東南亞和南亞等地區。
以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為鏡,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發展中國家將會帶來有色金屬需求爆發追趕甚至趕超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工業金屬消費經濟體之一。自承接亞洲“四小龍”地區初級工業化產能后,中國人均工業金屬需求開始增長,1995年起進入快速增長通道,近年來追趕甚至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若以中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為鏡,假設未來10~20年,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達到2016年中國及其他發達國家人均金屬消費量,未來東南亞及南亞地區勢必促進全球有色金屬需求爆發。(作者:廣發證券 巨國賢 趙鑫)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