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各個輪胎企業熱火朝天的經銷商會議吸引了全國輪胎人的眼光,說明行業真的“痛”了。“痛”在哪?痛在看不清楚行業趨勢,痛在不明白突破瓶頸,最痛是那找不到出路。隨著行業去產能化的不斷推進、環保督察、輪胎原材料價格提升導致的漲價潮一浪高過一浪,很多輪胎企業苦不堪言,甚至掙扎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他們發出疑問,破局之道究竟在哪?輪胎圖片
有行業人指出:環保政策的收緊有陣痛但更多的是機遇,讓市場自己去進行大洗牌,淘汰低端產能,留下的都是有實力的企業,而后能看清目標市場的大小,生存下來的競爭對手情況,通過把握輪胎品牌定位,成本條件,做出理性的決策評估,將有限的資源運用在輪胎性能研發和品牌建立上,方可尋得生機。而這本身沒什么“捷徑”可言。
“痛”了?這便是好時機
當下,去低端、同質化產能讓整個輪胎行業感覺到了痛楚,但這無形中也是對行業內廠家的保護,嚴苛的行業要求提高了新入者的門檻,為圈內企業抵御了外部競爭對手的挑戰,很多廠家疑惑:到底要不要做品牌,什么時候做?其實當下就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以前產能過剩時,企業從來不會發愁原料的來源,因為主產國大量出口,國內原料庫存也充足,輪胎廠家對生產原料“唾手可得”。
反觀現在,幾乎所有的輪胎企業都意識到上游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因為產能限制下的原料供應短缺直接會影響到自己的生產。而且,目前政策下的去產能化值得輪胎廠家思考,等“陣痛”過后,憑什么大家還愿意買我的輪胎品牌?那就是要趁著現在輪胎漲價了,收益資金多了,投入并經營自己的輪胎品牌,把潛在消費者基數做大。
但是哪些是企業最核心的客戶群呢?據了解,很多企業在定期做用戶決策調研,通過反饋來的大數據顯示,零售店對車主購買決策的影響是長足而深遠的,統計數據表示70%的車主在換胎時接受零售商的品牌建議,這意味著很長時間以來,零售商便是企業品牌推廣的客戶群體。“得終端者得天下,”這話一點都不假。
有產品、沒品牌只有死路一條
有很多輪胎企業沒有自主品牌,卻生產很多種類規格輪胎,冗長同質化的產品線使經營過程變得低效。但現狀是,有品牌有推廣又有投入的輪胎在市場上才有生命力。
而品牌的打造說起來輕松做起來確實不易,一家企業如果想要打造并運營自己的品牌來獲得可持續性發展,一方面要對自己的輪胎做縝密的梳理,根據類型做多種品牌劃分,然后通過篩選合適的品牌做合適的產品的定位。這方面國內本土企業做的可圈可點的要數江蘇通用股份了,企業旗下有千里馬輪胎、赤兔馬輪胎、喜達通輪胎、通運輪胎、騏馬輪胎,適用于多種道路類型多品牌發展,不同品牌價位、適配地形也不盡相同。
賣不動就降價?不如老樹發新芽
很多外資企業在品牌甚至產品的形象上,一堅持就是許多年,像是米其林的“必比登”這種,這些企業標識對品牌與賣點的一致性帶出了大幫“忠實粉絲”;反觀國內部分廠家,就非常激進,某些品牌產品當下利潤跌落后就改名改包裝另起爐灶銷售,也許這樣在短期內能恢復部分利潤,但要知道,過去投入精力、金錢所經營的品牌便在這“一變一換”中付諸東流。看似是收益“捷徑”,其實卻與常青品牌失之交臂。
總結很多外企的大資品牌發展后得出,它們的輪胎生命周期都很長,從進入市場至今,便像是一段緩慢“吸粉”的過程,忠實的車主越來越多,銷售量雖然有所波動但整體卻一直保持增量,而針對一些產品確實好,但需要革新的,他們也會主動創造新的紀錄片或者宣傳,讓用戶重新燃起對該輪胎的興趣,讓老樹開出新芽。
降價走銷量到底劃算嗎?
輪胎定價是每個輪胎商家最頭疼的問題,定太高銷量受阻,定低了又賠錢,多少是高,多少是低?畢竟這是個自主定價的市場,總會有商家打著薄利多銷的幌子用低價來搶占市場。
但很多外資品牌輪胎就不會因為產品“歲數”大了就降價,也不會因為利潤低了就急于走銷量,國內企業也應該對降價慎之又慎,因為賣更多的量比保持原價更辛苦,而且現在輪胎銷售渠道是多元化的,尤其電商平臺的發展對實體店商家的沖擊是很大的。
所以,我們要基于市場細分后,劃分不同客戶需求后,通過多品牌多渠道戰略才是輪胎廠家快速擴張市場占有率或者鞏固自己品牌的不二法則。
來源:輪胎商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