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正確處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關系。不少人以為,這個過程就是用所謂的先進產業替代落后產業。對此,兩會期間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指出,沒有落后產業,只有落后技術,不能把傳統產業一股腦打成落后產業。筆者對此深表贊同,并進一步認為,在產業發展上也沒有落后的技術,只有不適宜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對技術創新也不宜過于強調先進落后之分。
創新驅動發展的本質,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作為經濟和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此過程中,部分產業以高新技術創新為引領,實現“彎道超車”和跨越式發展是可能的。但對于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來說,大量適用技術的創新和擴散應用更加重要。演化經濟學的研究證明,顛覆性創新很重要,但產業發展的常態路徑卻是在現有的資源稟賦條件限制下,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不斷增加價值積累,通過“小步快走”的創新積累,逐步但不斷地在價值鏈上攀升,最終實現升級、演化和“逆襲”。中國近四十年的經濟發展奇跡,特別是在服裝等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成功,比如“莆田鞋”在制造技術和質量上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走的正是這樣的創新發展路徑。
技術創新只有在與當地社會經濟系統匹配的條件下,才有應用的價值。一方面,再高新的技術創新,缺乏相應的產業基礎和勞動力資源承接,也無法創造價值;看似不夠高精尖的技術創新,只要對當地產業需求“適用”“夠用”,就有逆襲的潛力。另一方面,如果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對當地就業和其他產業造成嚴重沖擊,只有少數人從中受益,也違背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本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適用技術創新更加符合近年來強調的包容性創新和共享發展理念。
中國幅員遼闊、產業結構齊全,但各個地區、產業的發展極不平衡。強調高新技術創新對部分地區、產業的發展固然重要,但只強調高新技術創新,忽視大量地區和產業對量大面廣的適用技術創新的需求,不合理地配置創新資源,就有可能犯“一口吃個大胖子”的冒進錯誤,反而貽誤發展機遇。(作者: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何光喜)
轉自: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