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國改革開放40年,也是流通改革的40年,不僅實現了從“無流通論”到“流通基礎產業論”的一個大飛躍,還逐漸成長為第二大零售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第一大物流市場、第一大快遞市場、第一大餐飲市場和第一大網絡支付市場等等,這一系列成績都表明我國正在由經貿大國向經貿強國飛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當時我國只承認消費品是商品,而生產資料不是商品,只具有商品的“外殼”。后來才逐漸承認生產資料是商品,并且商品的種類也不斷豐富,目前我國的新商品包括實物產品、服務產品、體驗產品等。
近幾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多個促進流通業發展的文件。2013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出臺《關于加快促進流通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12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特別是2012年國務院文件中正式“肯定”學者提出的流通是基礎性產業和先導產業的概念,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傳統的基礎產業是指交通、能源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后來隨著國家進入服務經濟時代,流通的基礎性地位也越來越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消費是基礎”,這與“流通是基礎產業”這一理論并不矛盾。“流通是基礎產業”是從產業的角度出發的,“消費是基礎”則是從供應鏈的角度講的,由過去的“推式”到“拉式”,從生產到流通、流通到消費,再過渡到現在的消費拉動流通、流通引導生產、消費與流通互動發展這樣一個過程,使消費成為基礎。
現在一說起供給側改革來,就是生產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和優化。而實際上,流通產業的供給側改革的任務也十分艱巨,流通產業內容結構如何調整和優化,流通業態創新如何提供有效的業態供給,流通渠道創新如何提供新的全渠道供給,流通模式的創新如何提供新的模式供給,流通方式的創新如何提供新的流通方式的供給等等,這些都還需要不斷探索,目前來看只有新的流通革命才能滿足新時期新的消費需求,真正實現新消費的滿足。
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我國流通業發展還面臨著八個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一是城鄉流通、區域流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二是在引導生產、引導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還不充分;三是流通業組織化程度和組織結構層次較低;四是新的網絡技術應用還有較大空間;五是業態和方式落后及觀點落后;六是參與國際化競爭及其規則制定不夠充分;七是對國民經濟的“促快”作用尚待發揮;八是離流通強國或貿易強國的距離還比較大。
從目前來看,導致我國流通業發展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五個。一是“條塊分割”的體制障礙;二是沒有商品流通法;三是現代商品概念的出現;四是服務商品、體驗活動相對不足;五是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化嚴重。在“一帶一路”、互聯網+、現代物流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變革創新與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未來我國流通業將呈現出“三步”走的發展趨勢。
一是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的流通業發展階段。這一時期要以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為主要任務,包括農村電商的精準電商扶貧、城市居民的新消費滿足。
二是2035年初步實現流通強國的目標,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方面由傳統流通業向現代流通業轉型升級,率先成為流通(貿易)強國。
三是在2050年中國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候,也能成為現代化流通(貿易)強國,并且在強國目標中發揮出先導性、基礎性強國作用。
因此,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國的流通業要向前發展主要有六條可行的路徑。
一是確立全品類流通理念與理論;二是完善統一的流通產業體制,出臺《商品流通法》法律體系;三是開放和優化流通產業結構;四是充分發揮流通產業的特性(先導性、基礎性、支柱性、戰略性);五是培育一大批流通企業集團;六是培養內外貿復合型流通產業隊伍。(作者: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洪濤)
轉自:中國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