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數據是指一切與農業相關的數據,涉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的方方面面。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正處于近代農業向現代農業全面演進的階段。農業領域的諸多問題,如土壤治理、病蟲害預測與防治、農業結構調整、糧食安全、農副產品消費等等,都可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進行預測和改善。隨著科技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與農業技術的組合推進,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信息交流模式、提供科學決策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日益迫切的需求,對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大數據實現農業數據資源共享。農業生產活動和科研每年都在產生大量數據,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分析農業領域數據,能夠改變傳統農業生產缺少量化數據支撐的問題。國家大數據發展綱要提出,要建立我國農業耕地、草原、林地、水利設施、水資源、農業設施設備、新型經營主體、農業勞動力、金融資本等資源要素數據監測體系,促進農業環境、氣象、生態等信息共享,構建農業資源要素數據共享平臺。從數據采集上看,農業大數據可以利用的工具越來越多,包括地理信息系統(gis)、無人機、裝備有數據監測和采集設備的農機、滴灌設備農田大棚監控設備等。從數據存儲挖掘上看,農業數據具有時空屬性,以及多維、動態、非線性等特征,導致傳統關系數據庫和數據分析技術難以滿足農業大數據的需求,建立適合農業體系的大數據系統勢在必行。
大數據輔助農業生產決策部署。農業生產過程十分復雜,要受到農作物、土壤類型、病蟲害、氣候以及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針對我國農業還存在高度分散、生產規模小、時空變異大、規模化程度差、穩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等問題,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挖掘分析,可以監測農作物和養殖類的生長情況、指導施肥灌溉和預估產量等,使得農業生產行為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和針對性,有效降低不利因素對收益的影響。如天津市相關企業研發了河蟹產業大數據應用平臺,深度挖掘河蟹養殖環境、養殖質量安全、價格與輿情等數據價值,有助于實現精準化管理與養殖,使河蟹養殖變得更加量化可控,促進河蟹養殖業轉型升級。
大數據助力農產品流通創新。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集成農產品的品質控制和種植生產等數據與農產品零售和食品零售的數據交換和追溯,整合農業產業鏈中下游,有助于解決傳統農業商品流通的主要問題。一是可以預測農產品供求平衡關系,并通過信息反饋,指導農業生產者未來生產決策,維持市場供給平衡,即可以防止農產品價格波動過大,又可以防止農業生產者承受巨大損失。二是根據預測,可以按需分配生產資料,通過充分調配避免生產資料的產能過剩或短缺。三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的降低農產品跟蹤和監測的復雜性,并且可以提高倉存、運輸、零售等環節的運營質量。布瑞克公司研發了“中國縣級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及“縣級智慧農業系統解決方案”,截至2017年,數據庫覆蓋了全國2500個區縣單位以及全球200多個國家或地區,在數據整合的基礎上建立挖掘和分析機制,對關鍵產品的市場供需狀況、價格走勢等進行監測和預警,為地方農業產業規劃、涉農組織經營決策、涉農金融風險分析等提供數據和研究支持。
大數據支撐農業金融服務拓展。我國農業金融發展長期存在供需矛盾,由于融資渠道單一,農業融資難題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重大因素。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金融科技不斷發展,拓展至農村金融領域,諸多新型金融平臺及模式出現,農業大數據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農業生產逐漸變得集約化、規模化,為供應鏈金融+大數據應用創造了前提條件。供應鏈金融是指以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為依托,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方式,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供應鏈金融與大數據的結合,通過積累農戶和企業的交易數據、信用記錄,結合商流、物流以及資金流來確定融資方案,不僅能有效地解決農業企業及農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能有效地降低融資風險,提高相關產業鏈競爭力。近年農村消費增長明顯加快,帶動農村消費金融服務起步發展,大數據在金融風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拿下分期大數據平臺智能風控系統,根據用戶具體情況建立不同層次的貸后模型,預測失聯和用戶還款可能性,排查存量客戶的風險,進行及時調整、修改貸后策略,提高效率。(賽迪智庫軟件產業研究所 楊婉云)
轉自:中國電子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