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正在如荼如火地進行,汽車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兩會的提案、議案中,都會被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車更是成為了兩會中的熱詞。
“從產業規模上來說,中國已經連續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第一大國。”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會結束后,工信部部長苗圩在“部長通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五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效,截至去年年底,我國累計推廣的新能源汽車總量超過180萬輛,去年產銷量接近80萬輛,比上年產銷增長50%以上。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汽車工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苗圩指出,新能源汽車未來還會呈現出一個高速增長的態勢。
?動力電池管理辦法為行業發展保駕護航
在國家大力扶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鑒于當前動力電池技術成熟度不足以及后期處理體系不健全,動力電池壽命、廢舊電池回收和無污染處理等問題成為阻礙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據行業專家從企業質保期限、電池循環壽命、車輛使用工況等方面綜合測算,2018年后,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將進入規模化退役,預計到2020年累計將超過20萬噸(24.6gwh),如果按70%可用于梯次利用,大約有累計6萬噸電池需要報廢處理。
動力蓄電池退役后,如果處置不當,隨意丟棄,一方面會給社會帶來環境影響(電池不可自行降解),另一方面還會對社會環境帶來很多安全隱患(如火災、局部空氣污染等)。同時,如果電池處置不當,無法實現綜合利用,還會造成資源浪費。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2月26日,工信部、科技部、環保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質檢總局、能源局聯合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簡稱《管理辦法》)。
“作為我國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回收工作的第一部《管理辦法》,它明確了相關方的責任,并制定了完善的監管措施,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為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資深專家魏安力指出,該《管理辦法》是我國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提出“零排放”、“彎道超車”之后,政府以政策為導向,以可操作能落地的方式,對動力電池提出了管理辦法,不僅對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更是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之后對行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魏安力表示,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對加快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是政府主管部門出臺的一項科學、務實且十分有意義的管理規定。
?為萬剛表述“電動汽車”點贊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發展正勁,但是能稱上“燎原”的非電動汽車莫屬。當下,電動汽車不僅占據了輿論熱點,還處于政策扶持的頂端,政府對電動汽車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輿論和政策的雙重推動下,行業發展電動汽車的熱情空前高漲,其產銷量成倍增長。不過,電動汽車不斷發展的同時,問題也逐漸顯現,惡意騙補、安全事故、電池瓶頸等問題不斷暴露。
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就曾呼吁,一定要冷靜、理性的看待電動汽車,發展新能源汽車應該做到統籌兼顧。在他看來,高歌猛進式的發展讓電動汽車逐漸變成了新能源汽車的代名詞,而其他替代能源汽車卻不斷被邊緣化。
“電動汽車不僅不能等同于新能源汽車,甚至將其稱作新能源汽車也并不妥當。”何光遠表示,將電動汽車稱為“新能源”汽車不但不準確,還形成了語言和概念上的獨占,而這種語言上的獨占會影響人們的判斷。
在何光遠看來,現在各種新型汽車驅動技術還處在市場發展的初期,任何一種技術在語詞和概念的使用上不要有排他性,這樣不利于創新工作的開展。他認為不管是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還是太陽能、天然氣、氫能、生物質、甲醇或乙醇等,是什么就叫什么,給各種新技術提供一個公平的語言環境。
“巧合的是,3月10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中,科技部部長萬鋼也直接用電動汽車的稱謂談其發展了。”魏安力認為,萬鋼的這種表述,非常明確地區分了電動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物質屬性,為我國電動汽車做了明確了定義和注解。
“‘電儲存技術’和‘電驅動技術’并不是最新出現的,電能在汽車上的應用還早于內燃機,并且電本身也不是新能源,更不是一次能源,所以我們一定要區分開來。感謝萬鋼部長科學和務實的表述,感謝科技部在此次記者會上提出的科學稱謂。否則未來人類發明創造以核動力、以暗物質、以可燃冰轉換甲烷驅動的車就無法用新能源來命名了。”魏安力說。
?“兩個輪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事實上,無論是發展電動汽車也好,發展新能源汽車也罷,歸根到底都是在尋找更好的替代能源和低碳能源,以此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能源和環境問題是世界各國都不能回避的話題。
早在1月15日召開的傳統燃料車輛動力技術轉型升級國際研討會上,萬鋼就曾指出,社會經濟的綠色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大勢所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要求的提高,減排和降耗是近期內燃機努力的方向。他表示,大氣環境惡化的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焦點,汽車和內燃機產業都面臨著節能減排的巨大壓力,必須冷靜分析,將當前挑戰轉換為發展機遇。
同時在會議中,萬鋼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內燃機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會是市場的主力,它具有難以替代的地位,特別是在貨運、客運以及船舶運輸中,仍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除了內燃機本身的技術創新以外,我們也應該注重內燃機與電動化融合發展的技術創新。”
對此,魏安力持有相同的觀點。在他看來,內燃機目前仍主導著我國運輸命脈,是交通運輸、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漁業船舶、國防裝備的主導動力設備,在現階段以及未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被替代。“一是全球一次能源結構決定,二是世界產業基礎決定,三是內燃機節能減排的技術還沒有到天花板。歷數世界內燃機制造強國和汽車大國,從沒有停下探索、研究、發展、推進內燃機技術進步的步伐,世界沒有邊緣內燃機,作為全球內燃機和汽車制造大國,我們更沒有理由放棄。”他說。
此外,魏安力介紹說,匯總國家統計局官網10年的貨運量數據顯示,我國公路運輸貨運量占比已達到77%,公路上是什么驅動了公路運輸工具來實現如此之大的物流運輸?答案只有一個:內燃機。
“人類現有的技術和動力產品,何時能替代內燃機?我們高速發展的軌道交通是否可以承載如此之大的物質流通?當我們沒有明確答案時,那就認真冷靜下來,把我們還存在差距的內燃機做好。”魏安力認為,在降低燃油消耗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電動汽車和高效內燃機是降低我國石油消耗、減少石油對外依存度、減少環境污染的“兩個輪子”,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同時,魏安力還明確對記者說,電動汽車和傳統能源汽車,沒有陽光工業,也沒有夕陽工業。對中國汽車和內燃機產業,我們只有持續探索,不斷創新,勇于實踐,才能為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做出貢獻。
來源:中國汽車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