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看,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形勢“喜”中隱“憂”,在為全年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同時,仍存在明顯的國際國內風險和不確定性。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2018年第一季度數據出爐,中國經濟巨輪如何啟航、表現如何備受矚目。同時,美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以及中美貿易摩擦也將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潛在影響。
一季度經濟發展形勢
(一)宏觀經濟穩定增長,結構調整繼續推進。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平穩,國民生產總值19.87萬億元,同比增幅連續十一個季度穩定在6.8%左右,難能可貴。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8%,拉動gdp增長5.3%,成為最強“一駕馬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5%,對gdp增長貢獻2.1%;貿易順差3261.8億元,收窄21.8%,拉動經濟增長0.6%。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超60%,第一、二、三產業同比增幅分別達3.2%、6.3%和7.5%。總體上,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結構調整方向合理。經濟增長動力實現了供給側三產和二產均衡拉動,需求端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共同驅動。
(二)價格溫和上漲,供求關系穩定。一季度物價上漲溫和,供求關系穩定。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1%,漲幅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呈現溫和上漲態勢。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則高位回落,同比上漲3.7%,比去年四季度回落2.1個百分點。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都在提升。農業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代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大宗農產品供給充裕,稻谷、小麥、玉米和食用油等糧油產品市場供給穩定。工業方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增速較上年四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工業產能利用率達76.5%。服務業方面,服務業生產指數一季度持續穩定在8%以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動力十足。
從需求來看,居民消費穩定增長,市場較為活躍。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萬億元,同比增長9.8%,餐飲消費和汽車消費領跑居民消費市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77.8%,顯著高于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價格反映供需關系,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今年以來,中央以穩中求進為工作總基調,逐漸理順重要領域價格形成機制,市場供需保持基本平衡,物價運行總體穩定,既說明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情況良好,也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三)制造業質量提升,轉型升級深入推進。一季度,41個大類工業行業中有37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態勢,增長面達90%以上,比2017年有所擴大。高技術制造業保持兩位數增長,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制造業較快增長。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9%,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1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長8.8%,消費品制造業增長7.7%,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高2和0.9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比規模以上工業高2.8個百分點。新型產品中,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產量增速分別達到29.6%、139.4%和15.2%,而鋼材、生鐵、水泥和焦炭等落后產能逐步淘汰,產量均呈下降趨勢。
隨著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深入推進,制造業企業利潤實現較快增長。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689億元,同比增長16.1%,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6.1%,在去年同期利潤增速較高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
(四)對外貿易實現超預期增長、進口增長遠超出口。在全球市場接連遭遇系統性調整、貿易摩擦升級、中東亂局沖擊以及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不斷收縮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75萬億元,仍然實現了9.4%的預期增長。同時,在國內需求增長及主動采取降低關稅等進口刺激政策的影響下,一季度進口增速顯著快于出口,貿易順差收窄21.8%,進出口趨向平衡發展。
(五)對外投資出現兩位數的恢復性高速增長。繼去年我國對外投資斷崖式下跌后,2018年一季度,我國對外投資恢復性增加,實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態勢。與2017年以前不同,此次對外投資更加回歸理性,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采礦業、制造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沒有新增項目。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增投資同比增長22.4%,成為本季度對外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
趨勢影響因素分析
展望2018年全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影響因素仍十分復雜。
(一)有利因素
1.國際經濟溫和復蘇,外部市場持續改善。世界經濟從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低迷不振逐步轉向溫和復蘇。全球貿易增速超乎市場預期,主要發達經濟體和中國都實現了外貿高增長,拉動了全球經濟復蘇進程。根據imf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2018年、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均為3.9%。這一穩定的增速,超出經濟危機十年的年均增速3.4%,亦高于1980—2017年的歷史年均增速3.5%。據此可以預計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勢頭依然較好。
2.國內堅定改革步伐,政策效應持續顯現。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不斷推動產業升級、降低企業成本,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對外開放格局穩步擴大,通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自貿試驗區復制推廣步伐、建設自由貿易港、主動以進口降稅、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降低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以及縮減負面清單等方式擴大開放,將有效改善國際市場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預期。
(二)不利因素
1.貿易摩擦不斷加劇,保護主義仍在升溫。我國已連續21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近期,中美兩國貿易糾紛問題愈發嚴重,已經升級為中美貿易摩擦,不僅將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及相關企業帶來重大負面影響,而且損害中美彼此國家利益,還會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美國對我國中興通訊等高科技企業的強力打壓,將對2018年經濟增長構成挑戰。
2.化解風險任務繁重,調控政策面臨“雙緊”擠壓。一方面,在結構性去杠桿背景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均可能形成緊平衡局面,宏觀調控可操作空間受到擠壓。另一方面,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房地產風險和地方債務風險,可能導致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市場增速下降,要實現去杠桿、保持合理流動性、理順實體經濟等目標的統籌推進仍然存在困難。
結 論
總的來看,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形勢“喜”中隱“憂”,在為全年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同時,仍存在明顯的國際國內風險和不確定性。未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一是要把握好發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節奏和力度,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轉型,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新業態、新動能和新商業模式發展,以新的增長動力穩步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二是維持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改善營商環境和完善市場監督機制,盡量穩定和擴大內需增長,同時以自貿試驗區建設復制推廣和自由貿易港建設,鼓勵內外資在中國投向高附加值制造業和服務業。三是要高度關注世界經濟形勢和貿易格局變化,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應對和化解中美貿易摩擦,防范區域性經濟風險、金融風險和市場風險,防范全球金融風險傳導。(作者:張建平,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孔維升,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博士、助理研究員)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