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網絡精準營銷漸成“黑灰產業”,年產值達千億元。很多黑灰產業從業者利用大數據進行精確推送,甚至實施誘導消費,坑騙消費者。究其原因,這與個人信息被過度使用有關。手機app越界獲取個人信息已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源頭,應盡快從法律上明確大數據與個人隱私的界限。
網民表示,在智能手機越來越普遍的今天,各種各樣的手機app很輕易就能采集人們的衣食住行、消費習慣甚至個人隱私等信息。大數據的使用,在給網絡精準營銷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網民建議,亟須加強大數據的法治建設,規范數據的收集和使用,促進相關行業健康發展,防止精準營銷淪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幫兇。
有數據顯示,目前手機app越界獲取個人信息已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源頭,高達96.6%的安卓應用會獲取用戶手機隱私權限,而ios應用的這一數據也高達69.3%。
網民表示,大數據時代,平臺通過預判用戶愛好,以信息推薦等方式推送用戶喜歡的信息,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被置于“信息孤島”。網民呼吁,法律和監管與時俱進,數據的收集分析和使用必須要有法律紅線。
網民“宋清輝”認為,監管部門需要出臺相應政策,一是要求互聯網平臺公司加強監管,二是對第三方應用進行個人信息收集和使用方面的限制。同時要實現用戶對自身數據的監測,每一位用戶都有權知曉自己的個人信息被哪些企業、平臺所獲取。
網民“胡濱”建議,應盡快從立法、監管層面著手,為精準推送設定更明確的邊界。“應當明確,用戶在網站注冊、瀏覽網頁、網上消費時留下的上網痕跡是一種個人資源,廣義上都屬于個人隱私,能否允許被商業網站使用,應當由用戶自己決定。”(記者 曾德金)
轉自: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