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蔡繼明做客中國經濟網,他認為電動汽車產業商業化目前仍存在續航里程短和售價高兩個瓶頸,而通過科研團隊的研究表明,用換電式取代插電式,有可能同時解決這兩個難題。
蔡繼明介紹稱,電動汽車取代燃油汽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共識,英國、德國、法國、挪威、荷蘭、印度等國已經宣布了停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同時,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也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然而,電動汽車產業的商業化面臨著兩大瓶頸的制約:其一是技術瓶頸,主要是續航里程短、充電不便,目前大多數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低于300公里,普通使用者會擔心在長途旅行時的半路拋錨問題,而對于運營車輛來說,300公里以下的續航里程更是不能滿足其工作需求。
其二是價格瓶頸,主要是由于電池壽命短成本高導致的電動汽車價格遠高于同款燃油車價格。
對此,蔡繼明提出,用換電式取代插電式,有可能同時解決這兩個難題。“換電式就是把整塊電池拿下來,在幾分鐘之內給換上一塊充好電的電池,能保證300-400公里續航。這樣就解決了換電難和續航里程不夠的難題。”
另外,由于采用了換電式,車和電池可以分開,廠家可以裸車銷售,只賣車不賣電池,而裸車銷售完全可以賣到和同款燃油車同樣的價格。然后再通過換電技術服務,降低電池的故障,延長電池的壽命。“這樣一來,百公里的換電成本不高于百公里燃油車的成本,這兩個成本降下來之后,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實現商業化運行就指日可待了。”蔡繼明稱。
蔡繼明還建議,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應更加明確指向技術創新,應優先考慮扶持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的技術團隊和公司,將有限的財政資金這一“好鋼”用在技術進步的“刀刃”上。
對創新成果的扶持應當采取更有利用實現產業化的“組合拳”,如由地方政府參與擔保、商業銀行提供低息貸款、技術公司出保證金等方式對持有核心技術的團隊、公司進行產業化支持。
還可以用財政支持來引導產業升級,如分別對裸車銷售的車輛提供免除購置稅、不限購、不限行、提供一定的清潔能源補貼;對電池運營商和充換電站按照實際使用電費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補貼;對為電池運營商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進行引導性政策支持,比如分擔一部分貸款利息或其他靶向性優惠政策。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