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和多樣性,是衡量一個國家外貿出口結構的重要指標。出口種類數更多,意味著出口的產品更齊全。但即便兩個國家擁有同樣的種類數,也存在多樣性的差異。對于特定國家而言,往往面臨追求“全”還是追求“?!钡膬呻y選擇。
實際上,出口產品是更加齊全還是集中有其特定的規律,受國家發展階段的影響。對于不發達國家而言,沒有能力生產太多的工業或制造業產品,出口自然較為集中。隨著國家發展水平提升,開始工業化進程,出口種類會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工業化進程的某個階段,既能大量生產中低端產品,又正在向高端產品攀升,此時的出口種類是最齊全的。隨后,由于擁有生產高端產品的能力,中低端產品逐步轉移到其他國家,出口的種類又開始集中。
中國出口種類的變化大體符合上述規律。從較為寬泛的行業來講,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礦產品占據了出口的大頭,但很快被勞動密集型的紡織產品替代并長期占據出口的頭把交椅。直到20世紀末,資本密集型的機電產品才躍居出口的老大。從種類來看,中國加入wto之前,出口種類較為集中;加入wto之后,出口種類越來越齊全。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出口種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
出口種類齊全當然有好處,但中國也確實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出口種類齊全意味著對外國的依賴程度要低一些,當發生貿易摩擦的時候,抗壓能力自然也就強一些,但是不能被好處蒙蔽了眼睛。
第一,中國出口種類齊全的原因之一是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盛行。全球價值鏈分工是世界范圍內20世紀90年代興起并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分工模式,各國只需專注于產品的某一個環節。中國因為進口零部件并進行加工組裝才有能力生產原本無法生產的產品。第二,出口種類齊全意味著無法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從而無法專注生產自身更具有優勢的產品、把優勢產品做到最好。第三,工業品出口擠壓了服務業出口,才能有空間生產更多產品種類;出口種類齊全導致的量的快速增長容易引發貿易摩擦。
因此,非常有必要調整中國的出口種類和出口結構。對于工業品的生產和出口而言,就是應該越來越專注于附加值高的產品,越來越專注于產品的高附加值環節,并關注產品的質量。
比如,生產智能手機,產品的設計、研發、核心零部件、營銷等環節附加值更高,單純的組裝環節附加值明顯較低;產品的質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同樣的產品,質量更高,則出售的價格能更高,被競爭對手的產品替代的可能性就低,外國對該產品的依賴性就更強。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意味著,中國出口必然要向高附加值、高質量的“雙高”邁進。
“雙高”需要投入高技能的勞動力,也就是經過良好教育、培訓甚至更高層次教育的人才。附加值最高的那些產品則需要最頂尖的高科技人才。有了人才,還需要人盡其用,將其能力發揮出來,激勵其做出創新。重視人才和創新,是中國從出口齊全走向出口高端和專精必然繞不開的法寶。
在這一過程中,作為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也會出現一些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必然會下降。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部分產業即便在國內生產也不再具有國際競爭優勢,進而會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下降,并不意味著就放棄這些產業。
中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可以承接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緩釋就業壓力。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有附加值高的環節,比如服裝設計和營銷就具有很高的附加值。中國可以專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上游環節,比如東南亞一些國家承接紡織服裝業時,就需要中國提供的紗線、布匹和機器設備。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我們一不要惋惜,二要認識到其中蘊藏的機會。
除邁向高附加值和高質量外,中國的外貿結構調整還需做兩件事,那就是提升本土企業自主出口能力和提升服務業出口能力。中國的加工貿易曾經占據出口的半壁江山,加工貿易本身附加值較低,需要增強本土企業的自主出口能力,通過利用國內中間品而非進口中間品進行生產。提升服務業出口能力則意味著增強服務業競爭力,讓高端服務業更有能力為中國的工業品生產和升級提供服務,與工業品出口形成良性循環。
出口結構從齊全到專而精,中國確實在努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貿易強國建設。近年來,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服務業發展,國務院也都專門發布過指導意見。
無論是從規律還是提升自身福利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出口結構都到了追求專而精的階段。當出口產品的種類真正做到了專而精,貿易強國夢也就實現了。 (作者:蘇慶義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轉自:中國國門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