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國內化工市場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產品價格跌宕起伏、振幅越來越大。究其原因,環保是重要影響因素。但不可忽視的另一個原因,是越來越狂熱的流通領域炒作之風。
在市場上,部分貿易企業和社會游資預先低價買入部分產品,囤積居奇,然后散布產品漲價信息,助推市場買漲不買跌的跟風操作慣性。在產品價格暴漲過程中,炒作資本伺機兌現,賺得盆滿缽滿。
近期的純堿市場就是一個例子。3月份以來,國內純堿價格持續走高,4月底噸價已躍居2000元以上,環比上漲14%以上,5月份仍有上漲動能。市場人士認為,目前有可觀數量的純堿掌握在貿易商手里壓盤待漲。這無形中助漲了市場價格,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供需關系的真實性。
須知,在紅火的市場背后,絕大多數實體生產企業特別是產業鏈中間加工企業,并不能分享到多少炒作紅利。因原料與下游兩頭受擠,加上流通企業盤剝,在看別人“吃肉”的同時,不少加工企業只有“喝湯”的份兒。
而且,市場頻繁震蕩會破壞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產品成本,而產品成本又構成其價值。產品價格忽升陡降,會破壞價格形成機制,導致市場運行秩序發生紊亂。
因此,為維護化工市場健康有序運行,要堅決抵制與糾正愈演愈烈的炒作投機行為。
首先,在實體制造環節,生產企業要端正心態,建立盡可能多的長期協作單位。產品銷售盡量縮短與簡化中間環節,盡可能實現供需方直接見面。并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優勢,尋求更多的下游終端用戶。同時,要經得起一時利益的引誘,避免產品壓倉待漲,不為炒作添油助勢。
其次,在流通環節,相關企業要從長計議,規范經營,摒棄炒作惡習,不為短暫的暴利所迷惑。炒作既能讓企業在價格暴漲中大賺,也能使其在價格暴跌中巨虧。所以,具有生命力的流通企業從來都不是依靠炒作發展壯大的。
再次,市場主管部門也應高懸監管利劍,對于大肆炒作化工產品的流通企業或游資,依法進行懲處,整肅市場秩序。(王云立)
轉自:中國化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