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近期發布政策文件《歐盟人工智能》,盡管歐盟人工智能戰略姍姍來遲,但在技術和產業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歐盟人工智能戰略的重頭戲放在了人工智能價值觀,希望以此彰顯歐盟發展人工智能的獨特優勢。歐盟秉持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發展理念,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價值引導人工智能發展,塑造其社會影響,造福個人和社會。
在歐盟看來,人工智能一方面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和高效,比如虛擬的個人助手、自動駕駛汽車、自動化推薦等,另一方面有助于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比如治療癌癥、減少交通事故傷亡、減少饑餓和貧困、應對網絡安全攻擊等。正如蒸汽機和電力一樣,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們的世界、社會和工業。算力的提高、數據的積累以及算法的進步使人工智能成為本世紀最具戰略性的技術之一。我們發展人工智能的方式和路徑將重塑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為此,歐盟需要一個堅實的人工智能戰略框架,確保發展和應用人工智能增進社會福祉,賦能所有人。
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歐盟人工智能戰略包括三大支柱:其一,發展歐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和產業能力并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向整個經濟領域滲透,不僅僅是私營部門,也包括政府等公共部門;其二,迎接社會經濟變革,需要讓教育和培訓體系跟上時代發展,密切監測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培育新的人才,支持過渡期勞動者并調整社會保障系統;其三,確保歐盟具有與人工智能發展及應用相適應的倫理和法律框架,包括闡明產品責任規則的適用,仔細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新挑戰和新問題,通過歐洲ai聯盟促進利益相關方交流合作,從而制定出人工智能倫理指南。
使人工智能廣泛滲透
為了加快提高歐盟的人工智能能力并使其盡快滲透到各行各業,歐盟將從以下七個方面著手:
加大政府投資。公共投資方面,根據“地平線2020”(horizon 2020)研發及創新計劃,到2020年年底,歐盟將投入大約15億歐元,同一時期通過公私合作計劃還將投入25億歐元。
促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歐盟將大力支持能夠開創新市場的技術創新和突破,比如人工智能技術。這可以通過歐盟創新委員會的試點項目來實現。
打造世界級的歐洲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當前,各成員國已經在建設以人工智能技術為重心的研究中心,在此基礎上,歐盟還將大力扶持高標準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建設,并促進激勵相關研究機構在研究方面溝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發展。
使中小企業和潛在用戶從人工智能技術中受益。歐盟將避免人工智能技術擴大數字鴻溝。只有所有人都能獲取技術并從中獲益,歐盟才能真正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的社會潛力。
支持人工智能技術測試和實驗。對人工智能產品進行測試和實驗是其進入市場前的必備環節,確保其符合安全標準和規則,并使政府決策者能夠對新技術形成更好的認知以便制定合適的法律框架。
吸引私人投資。充分的私人投資對于實現人工智能變革極為關鍵。為此,歐盟將持續吸引私人投資,支持人工智能研發和行業應用。
加強數據開放共享。開發人工智能系統需要大量的數據,數據是機器學習的關鍵,為此,需要促進數據的開放和共享。過去15年,歐盟已經推出多項舉措促進公共部門數據和公共資金資助的研究成果的開放與再利用。
積極應對社會經濟變革
歐盟在人工智能時代面臨三項挑戰:一是幫助整個社會做好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準備;二是幫助因人工智能的發展而可能失業或者更換職業的人,與歐洲社會權利協會一起為過渡期勞動者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三是需要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吸引國外相關人才。
消除數字鴻溝,為每個人提供所需的數字技能。歐盟在2014~2020年期間預計投入270億歐元支持技能培養,其中23億歐元專門用于培養數字技能,可以與私營部門合作提供數字技能培訓項目。
培養多元的、跨學科的人才。人工智能帶來了新的工作,總體而言,歐盟信息和通信技術專家數量自2011年以來每年增長5%,創造了180萬個就業機會,并在短短五年內迅速將其總就業份額從3%增加到3.7%。2018年歐盟在就業和教育政策方面將推出以下舉措:一是推出專門的培訓和再培訓計劃,為受自動化威脅的專業人員提供新技術培訓項目;二是監測勞動力市場變化及歐盟范圍內的技能缺口,尤其是需要監測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并提出建議;三是為學生和畢業生提供高級數字技能培訓項目;四是鼓勵校企合作,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人才;五是邀請社會合作伙伴在其聯合工作計劃中關注人工智能及其對就業和經濟的影響,以及人工智能工作崗位多元化和性別平衡的重要性。
建立適當的倫理和法律框架
發展和應用人工智能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至少包括信任和責任。當前,歐盟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框架。比如歐盟基本權利憲章,較高的安全和產品責任標準,以及保護個人數據的gdpr(一般數據保護條例)等。此外,為了增進公眾信任,人們還需要理解技術如何運作,這就要求人工智能系統具有可解釋性,以便人類可以理解系統的行為。如其他技術一樣,人工智能也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被用來服務于個人和社會的利益,也可能被濫用,具有安全、責任、網絡安全、偏見、歧視等風險。因此,需要考慮建立適當的倫理和法律框架,以便為技術創新提供法律的確定性,實現技術創新和人權保護的平衡。
起草并制定人工智能倫理指南。歐盟委員會將邀請所有的利益相關方一起探討人工智能倫理原則的起草和制定。人工智能倫理指南將回應人工智能工作影響、公平、安全、網絡安全、社會包容、算法透明等諸多問題。此外,還將關注人工智能對基本權利(比如隱私、尊嚴、消費者保護、禁止歧視等)的影響。
評估安全和責任法律框架。當前,歐盟委員會正在評估當前的安全和責任法律框架是否足以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法律挑戰,是否存在需要予以解決的法律空白。
充分賦能個人消費者。個人應能知悉人工智能產品的用途、性能和特征,對使用人工智能產品過程中產生的數據享有控制權,并有權知道是在與人類還是在與機器人交流。尤其是當個人與自動化系統交流時,需要告知用戶如何向人類求援,以及如何糾正或審查系統的決定。
建立多方合作機制,共同應對挑戰。一是成員國之間加深合作;二是融入利益相關方,建立歐洲人工智能聯盟;三是監測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情況;四是開展國際合作。(曹建峰 付一方)
轉自:人民郵電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