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一個擁有濃厚民族情結的中國人,能夠用上國產化的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都不失為一種期待,不過真正將這些“中國造”組裝起來放進同一個機器里,還能否高效“用起來”?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半導體始終是真正的“核心科技”,掌握了芯片技術,才能真正的促進科技產業的進步。進一步來說,芯片國產化不僅是對半導體產業的升級轉型,還是對中國制造的保駕護航。
就目前產業情況來看,中國芯片順利完成國產化進程,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大約是10-15年。而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時間節點,是5g通訊的商用,即2020年左右。隨著5g的到來,信息數據傳輸速度的全面提檔,物聯網、汽車電子、智能電網、大數據、云計算、消費電子、自動化等新興行業的應用逐漸上量,也將帶來半導體集成電路需求的持續繁榮。
在業內看來,中國芯片的痛點并不只是研發層面,更多的是來自于與市場的脫節,和技術快速發展的沖擊。從技術上來看,國際最先進的制程技術是10納米乃至7納米,我國主流技術只有28納米,但去年也出現了華為海思10納米ai芯片。因此技術層面的差距,是可以靠研發縮短的。
現階段中國芯片業發展還是聚焦于企業的做強,做大,縮小差距,提高盈利能力,尤其是骨干企業的大幅進步,從根本上要迅速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增強企業對于研發的內在的剛性需求。另外,從政府層面要進一步加快完善產業的發展大環境,以及加強人才的聚集與培養,沒有優秀的人才來談加強研發等于是一句空話。
在新的形勢下,中國芯要以一個“跟隨者”,“學習者”,同時又是一個“貢獻者”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既要虛心地學習一切先進的技術與經驗,又要做一個扎扎實實的“貢獻者”。
中國芯片企業,在政府政策和產業基金的雙重加持下,要自主創新與資本運作多措并舉,產學研用攜手,從量變到質變,徹底擺脫對外依賴,并比市場需求先行一步,蓄勢而為,打造真正的全球芯片產業強國。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