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幾天小編已經開始上班了,但是對于沒有過完元宵還是有很大的遺憾,所以,最近一直在關注各個地方的元宵燈會。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元宵燈會”。
元宵燈會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活動,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燈會,是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五斗米道"而舉行的"燃燈祭斗"儀式,而在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之后在唐朝興起,宋朝盛行,明朝時期達到頂峰。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內就舉辦過元宵燈會,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彩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
東晉、南朝時期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結彩。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應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
隋煬帝時期洛陽城宮城正門端門的布燈習俗,端門燈火盛極一時,流光溢彩,連外國使者都來觀賞。
到了唐朝,每年燈節這天晚上,洛陽城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是人山人海。
北宋時期,用于祭祀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廟(今南京夫子廟)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為覽勝佳地,夫子廟地區的燈會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南宋的皇帝對燈會也是非常支持。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燈節這一盛事,并將京師南京的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秦淮燈會在這一時期進入到發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費眾多人力、物力、財力,制作相當數量的彩燈,以吸引民眾參加規模宏大的元宵燈會。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清末。
元宵燈會一路發展下來,經歷了很多的歷史變遷,不僅是作為民俗文化,燈會也在向市場行為演變。到了明朝,北京的燈會已經是純粹的市場行為了。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會云集北京,將自己制作的花燈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在這短短的數天里,不僅是花燈制作工藝的比拼,也是經商實力的比拼。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