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奧會上,中國的運動健兒們奮勇拼搏、超越自我,以優秀的成績贏得世界的矚目。而在閉幕式上,中國北京帶來的“北京八分鐘”又再一次驚艷了全世界。
熊貓木偶、跳舞機器人,冰屏上“中國高鐵”、“大飛機”……這短短八分鐘的表演,不僅展現了中國人的熱情與文化,更展現出中國科技的發展與強大。中國用一場表演向世界訴說:“中國智造”正從當年單純的工業制造走向以科技為基礎的智能智造,并且正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經濟結構正經歷深刻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國家適時出臺“中國制造2025”戰略,提出要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引導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實現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
智能制造是制造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而機器人、智能裝備是智能制造的主要技術支撐。我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市場,但整體上看,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還偏小,市場占有率還比較低,一些關鍵元器件的品質與國際先進產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技術創新能力還在發展中。服務機器人的規模產業還很少。智能制造發展不容樂觀,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完成中國智能制造彎道超車。
所謂的智能機器也就是智能機器人,它給人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個獨特的進行自我控制的“活物”。其實,這個自控“活物”的主要器官并沒有像真正的人那樣微妙而復雜。智能機器人具備形形色色的內部信息傳感器和外部信息傳感器,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除具有感受器外,它還有效應器,作為作用于周圍環境的手段。這就是筋肉,或稱自整步電動機,它們使手、腳、長鼻子、觸角等動起來。由此也可知,智能機器人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感覺要素,運動要素和思考要素。
智能機器人是一個多種新技術的集成體,它融合了機械、電子、傳感器、計算機硬件、軟件、人工智能等許多學科的知識,涉及到當今許多前沿領域的技術。機器人已進入智能時代,不少發達國家都將智能機器人作為未來技術發展的制高點。美國、日本和德國在智能機器人研究領域占有明顯優勢。近年來,中國大力研發智能機器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科學技術向來是把“雙刃劍”,智能機器人技術在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社會和倫理問題。因此有人擔憂:智能機器人將來是否會在智能上超越人類,以至對就業造成影響,甚或威脅人類的生命財產?其實,這方面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智能機器人并非無所不能,它的智商只相當于4歲的兒童,它的“常識”比正常成年人就差得更遠了。 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早在1990年發表的《論機器人》一文中就指出:機器人在工作強度、運算速度和記憶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類,但在意識、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類。
日本機器人專家廣瀨茂男教授最近也指出:即使智能機器人將來具有常識,并能進行自我復制,也不可能帶來大范圍的失業,更不可能對人類造成威脅。只有正確看待和使用智能機器人,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務人類、造福人類。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