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電科54所主導研發的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首臺正樣樣機在石家莊舉行啟動儀式,標志著ska將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它的成功研制,標志著中國在ska核心設備研發中發揮引領和主導作用,在國際大科學工程中,為世界成功提供‘天線解決方案’。”中國電科總經理劉烈宏說。
ska是國際天文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也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龐大天文設備,由全球多個國家出資建造。該工程致力于揭示人類共同關心的一系列科學之謎,比如宇宙的第一縷曙光、宇宙的生命起源、暗物質和暗能量分布、驗證愛因斯坦相對論等重大科學命題。
此次啟動的ska天線樣機(簡稱ska-p)的設計和建造是由中國電科54所主導,多個國際合作伙伴共同參與的。ska-p不僅在技術上滿足ska所有技術指標。同時還將天線重量減少到以往同類天線重量的2/3,降低了天線的建設成本、提高了工程建設效率。
據悉,ska-p的出爐,經歷了概念天線研制、初步設計方案、詳細設計方案、首臺樣機等幾個研發階段。在研制過程中,中國的地位和作用隨之日益提升。
在2015年11月召開的天線設計方案國際評選會上,國際評審委員會基于設計成熟度、建造安裝計劃、成本等因素,一致推薦中國設計方案作為ska-p的唯一研發方案。“我認為中國團隊的創新設計非常出色”。ska組織菲利普·戴蒙德總干事評價說。
造出這樣一臺設備有多難?
菲利普·戴蒙德說,一片雪花掉落地面時產生的能量,超過了迄今為止射電天文領域接收到的所有能量。“這表明了射電信號有多么微弱,以及為了捕捉這些信號需要多么敏銳的系統”。
對此,科技部副部長黃衛在現場評價說,天線樣機的成功研制不僅是ska工程研發的一個重大成果,它還展現了中國智慧,代表了我國持續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的決心。
此前,中國電科參與建設了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也就是世界矚目的天眼,在有關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ska是個啥?
ska項目是繼中國參與熱核聚變項目之后,參與的第二個國際大科學工程。
ska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是人類有史以來在建的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是多國合作、共同出資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全球約20個國家上百個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天文學家和工程師參與項目研發。
建成后,ska將成為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科學設施,比目前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美國evla的靈敏度提高50倍,巡天速度提高10000倍。據專家估計,建成后的ska,其性能在本世紀至少保持30-50年的領先地位。
來源:先進制造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