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
具體意思:撐船:船行風浪間,隨時都有翻船喪命的危險。打鐵:日夜在煉爐旁忍受炎熱,活著就如入地獄。賣豆腐:三更睡五更起,做驢子的工作,得僅能糊口的小錢。所以打鐵還用來表示和自己一起受過苦的人,形容關系緊密,三者中打鐵位居第一位,可見其難度。
打鐵是一種相對原始的鍛造工藝,在以前的農村是很常見的。我們這里打制的鐵器有鋤頭、耙頭、菜刀等生產和生活用具。鐵匠打鐵時,叮當之聲能傳很遠。現在,這種傳統手藝被現代鍛造或鑄造工藝所代替,很難聽到打鐵的叮當之聲了。我們管打鐵的人叫“鐵匠”。
近日,一位傳統打鐵老匠人因《舌尖上的中國》播出而一下子名揚四海,上門定鍋的人絡繹不絕。自2月19日晚《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后,片中主角章丘鐵鍋迅速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點話題。“一錘不能少”,三萬六千次的鍛打,成就一口近5斤重的鐵鍋。一錘錘地敲打中迸發出的清脆之音,正是中國傳統匠人匠心精神的響亮呈現。
今年72歲的牛祺圣從16歲就開始跟著自己的父親打鐵了。
那時候,牛祺圣的父親牛占元推著一輛車,車上放著火爐、風箱、盛煤炭球的槽盒子以及鍋碗瓢盆等打鐵所需的各類工具,牛祺圣就跟在他父親身后,走街串巷,支爐打鐵。“從歷城的董家開始,一直走到唐王鎮。一個村莊里待個十天八天,或者三天五天,然后就挪窩。”
牛祺圣跟他的父親走街串巷的時候,多是打造和修理一些農具,像是鋤頭、鐮刀、鐵锨等。“慢慢學,一開始我就是給我父親打下手,遞個工具端個水啥的,到后來就慢慢上手打造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牛祺圣的父親在唐王鎮崔家莊楊家胡同經營了一家鐵匠鋪。“那時候就主要賣炒勺和農具,我父親和我說濟南的大飯店就從他們店里訂購炒勺。”“窮人才打鐵,俗話說‘十家子窮人,八家子打鐵’。打鐵雖說有些技術,但是更多的是力氣活,很累,所以干這一行的多是窮苦耐勞的平民百姓。”據牛祺圣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除了財主和做買賣的,他們那里的人多半都是鐵匠。
牛祺圣成家立業之后,曾種過一段時間的莊稼地。“我40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我就和幾個兄弟商量了一下,決定再打鐵。”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