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會在路上堵多久?特大城市的交通,一向不讓人舒心,多年“逆來順受”,不少人已是“坦然面對”。在早、晚高峰,你甚至可以將可預期的擁堵時間計算后,提前出行,以免失約。但日常時段,那些“莫名其妙”、突然出現的堵車,總是讓人頭疼。沒有撞車事故,沒有道路施工,甚至沒有違章駕駛,車流卻突然堵塞,長時停滯后,道路又莫名順暢。什么原因造成了擁堵?我們能解決嗎?
據2016年數據,北京市工作日平均每天堵車約3個小時。如此計算,相當于一年堵車30天,要知道,一年才有10天的法定節假日;按一生能有30年開車時間算,就相當于900天的時間都耗費在堵車上,這個城市頑疾什么時候才能有解決方案呢?
由于不同車輛的速度之間往往存在著細小差別,即便沒有人犯錯,堵塞仍然會產生,他們稱此為“幽靈堵車”(phantom traffic jams)。在高密度交通中,小的干擾(比如司機剎車太硬或太接近另一輛汽車)很快會成為放大成一個成熟的,可自我維持的交通堵塞。這是城市道路上發生的“蝴蝶效應。由于不同車輛的加速不同步,當一條路排滿車的時候,即使行駛速度有一點點的波動,也會被逐漸放大。
來自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顯示,2010年,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工程數學系埃迪·威爾遜博士的一項研究佐證了這點。威爾遜認為,堵塞更可能源于不同的車速以及一些司機的“壞習慣”,如急剎車、多余的變道。一輛汽車突然改變車道將導致其身后所有的車輛減速,這種十分細微的速度變化一經放大將帶來連鎖效應。
怎么辦,難道讓汽車飛起來?
nono,這距離商用太遙遠了。此時,解決問題的關注點應該從汽車本身科技的提升,“升維”到更廣層次的車聯網范疇,即在宏觀上實現從道路到城市的智能交通,在微觀上提升企業物流和管理效率。同樣,這個范疇也有不少不為大眾所知的黑科技。
在城市的智能交通管理上,比如,臺州市政府就通過至強處理器和分布式大數據技術,以3秒實現2億條數據的能力,使得實時分析假牌照成為可能,大幅提升了車輛追蹤的性能,有力改善了當地的道路交通。
在企業的物流管理和效率上,一個小小的遠程信息通信盒就可以解決大問題。在前端它安裝在物流卡車內,獲取駕駛習慣、油耗、位置等信息;后端則對接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平臺,使得物流企業能夠全局統籌調度。據夏樂蓓表示,這個小小的盒子居然就可以為物流公司節省總體油耗10%,疲勞駕駛率降低37%。這種既省錢又安全方便的商用黑科技是不是也酷斃了?
從駕乘體驗、車企研發、物流效率到道路交通,技術創新都大有可為,這種以車聯網的視角來布局智能汽車領域將是一盤更大的棋局。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