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消息(記者張棉棉鄧曦光見習記者郭明)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明天(15日)就是大年三十,當在外工作和學習的人們開始紛紛回家時,有一些人卻開啟“逆行模式”,來到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服務日前剛剛發(fā)射的北斗三號衛(wèi)星任務。在漸濃的“年味”中,他們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里,有這樣一個人,他加工的零件遍布中心每個角落,但他卻從沒親眼看到過火箭發(fā)射。他就是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修理所高級焊接技工胡洋銘。他說,做焊接如同做衣服,以服裝設計師對美的追求來對待機械加工工作,每個人都能成為行家里手。
黑里透紅的國字臉、敦實的身材,胡洋銘向記者揮了揮他那雙粗糙、滿是燙傷的大手,操著一口“川普”談起了他的工作:“焊接就是這樣,與裁縫做衣服一樣。”他將焊接技術的精細要求比作縫衣服,一邊說著,兩道濃眉一邊揚了起來,眼睛忽然就亮了。
胡洋銘表示:“比如我們做件工藝品、做個火箭模型,要涉及到做臺子、管子,要保證其有錐度,所以要進行裁剪、下料,全部展現出來再拼起來,與做衣服一樣。”
衣服縫得不結實還可以補,但是焊接來回返修幾次就不行,焊得不牢固會影響質量。他如此這般解釋著焊接和縫紉的關系,言語中都是多年積累下的寶貴經驗。
其實,他和焊接結緣始于1999年,立志成為軍官的他沒有如愿考上軍校,隨后被分配到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焊工班從事焊工專業(yè),當時心里十分沮喪,沒想到后面卻越干越“上癮”。胡洋銘說:“剛開始想當干部,考了一次沒考上,思想壓力也很大。后來發(fā)現學焊接有時候還容易上癮,單位傳幫帶工作做得比較好。其實各個崗位都一樣?!?/p>
接觸焊接時間不長,胡洋銘就遇到了“攔路虎”,眼睛長時間受到焊接的強光刺激,疼得他晚上沒法入睡??伤幌氘敗疤颖?。胡洋銘說:“那時用濕毛巾敷到臉上,一般要敷一個晚上,第二天才稍微好一點,去醫(yī)院醫(yī)生說沒有更好的辦法。后來時間長了,眼睛傷害幾次就習慣了,現在有時候看到了也沒事?!?/p>
總算過了“適應期”,2003年開始,胡洋銘接手了轉運平臺改造的工作,新的難題又出現了。工程師交給他的圖紙如天書一般,于是沒有經驗的他不分晝夜到圖書室學習資料,再加上實際試驗,終于“吃透了”圖紙,成了“識圖”老手。接著,他又拜師,成功拿到了焊工、鉗工、漆工證書,并且通過自學取得了大專學歷。
風光成績背后卻也危險重重。胡洋銘告訴記者:“有一年二號塔上做了一個氣袋式防雨棚,在固定塔的塔頂上要起到給火箭遮雨的作用。那時我們要上去用塔吊把雨棚吊上去再焊接好。最危險的就是解繩子,因為鋼繩吊上去了,需要在雨棚頂上解吊具。足足98米!而且它懸空的,是架在回轉平臺上面的,是可以來回擺動的。”
最后,胡洋銘他們徒手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幾年,焊接隊伍開始年輕化,胡洋銘決定把機會讓給年輕人,他轉手做起了需要更多經驗的非標準件加工工作。不過,這標校鋁球的制作,沒有上百次試驗無法成功。胡洋銘表示:“剛開始我覺得還比較簡單,但是當時我們做模具時碰到車圓弧,還是比較難,反復試驗把模具做好了。然而問題又來了,我們買的鋁板材質都是軟鋁,一壓就裂。但是考慮到延展性,我們就用電爐烤?!?/p>
胡洋銘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工作了19年,修理制造的零件遍布中心的每一個角落,但是他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一次火箭點火起飛。因為工作需要,每次發(fā)射前半個小時他們就撤離到很遠的安全位置上。但他還是興奮地對記者展示他手機里一個又一個由攝像頭傳回的火箭點火起飛視頻。
來源:央廣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