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銀行間一個月(1m)的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向下突破2%,跨過了2015年5月的歷史低點;3個月(3m)的同業存單利率亦下探到1.9%的歷史新低點,這反映市場資金的充裕。8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較高水平,可吸收政府債券發行繳款等因素的影響,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至此,央行已經連續17個交易日未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梁斯研究員認為,近期中國貨幣流動性供給超量,但利率下行是暫時現象,后續將逐步回升。
流動性供給超量,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互動明顯。在央行先后采取窗口指導、中期借貸便利(mlf)投放等操作后,貨幣市場利率快速下行。8月10日,隔夜存款類機構質押回購加權利率(dr)和銀行間質押回購加權利率(r)分別為1.81%、1.86%,七天期dr和r分別為2.30%、2.27%。同時,貨幣市場流動性充裕在債券市場得到同步反應,債券市場各類債券收益率水平也呈現快速下降態勢。在輪番的政策性支持后,市場流動性短期內出現超預期寬松,在貨幣市場利率迅速下降的同時,債券市場風險溢價被同步拉低,企業發債融資難的現象有所緩解。但也應注意到,在面臨短期流動性集中供給的情況下,貨幣市場利率出現超調。對央行來說,這不利于對市場預期的管理,容易讓市場理解為政策轉向信號。
利率下行是暫時現象,后續將逐步回升。近期央行的政策操作要點在于穩定市場預期,通過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為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提供資產擴張支持,在社融增速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通過提供貨幣信用為實體經濟“補血”,緩釋由于強監管導致的“緊縮預期”。在前期大規模操作后,央行已經連續多日未開展投放流動性操作,市場流動性較為寬裕。但在后續階段,伴隨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增加,以及繳稅、發行國債、mlf到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市場流動性供給數量將逐步減少并趨于穩定。此外,短期利率下降也同步帶來中美利差收窄,這會對人民幣匯率穩定形成一定壓力。央行也難以“容忍”市場利率持續在低位徘徊,進而影響到“去杠桿”的經濟任務。伴隨“寬松預期”的消除,后續市場利率將逐步回升。
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亟待疏通
貨幣市場利率快速下行只是階段性現象,由于存在政策時滯,信貸市場難以在短期內迅速做出反應。但市場利率過快下行也說明商業銀行并未主動提供足夠貸款,7月份的貸款和社融數據可能不及預期。在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的情況下,信貸市場信用風險上升,商業銀行投放信貸積極性不強,因此更多會選擇配置債券和同業資產。另外,對市場流傳的“寬貨幣”+“緊信用”現象,事實上是存在一些誤解的。貨幣也是信用的一種表現形式,“寬貨幣”的同時必然會產生“寬信用”,問題在于如何穩定貨幣以外的信用規模和增速。后續政策操作應集中在打通貨幣
政策信貸傳導機制,實現“流動性供給→寬貨幣創造型信用(商業銀行貸款)→寬貨幣轉移型信用(除銀行信貸以外融資方式)”的傳導。
雖然中國市場資金總體寬裕,但在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范若瀅研究員看來,中國m1-m2增速負剪刀差擴大,實體流動性仍偏緊。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余額177.62萬億元,同比增長8.5%;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1.0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1242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1.45萬億元。
貨幣政策邊際放松助力m2增速觸底反彈。截至7月末,m2同比增長8.5%,比6月末提高0.5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央行已經開始采取不同措施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分別于1月、4月、7月三次實施定向降準,并搭配使用中期借貸便利、抵押補充貸款等工具投放中長期流動性。當前貨幣市場利率已經降到比較低的水平。銀行間市場存款類機構以利率債為質押的7天期回購利率(dr007)從去年末的2.9%左右下降到7月末的2.6%左右。結合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
合理充裕”的要求,預計未來m2增速仍有望回升
m1-m2增速負剪刀差擴大,表明實體經濟流動性仍持續偏緊。值得注意的是,自2月份以來,m1-m2增速剪刀差由正轉負,且缺口持續擴大。截至7月末,m1僅同比增長5.1%,分別比6月末和去年同期下降1.5個和10.2個百分點。細分構成來看,m1由流通中的貨幣與單位企業活期存款兩大部分組成,截至7月末,二者分別同比增長3.5%和5.4%,分別比6月末下降0.4和1.6個百分點。這表明當前實體企業層面流動性持續偏緊,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的寬松仍無法有效傳導到實體經濟,存在一定政策時滯,當務之急是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切實解決實體部門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表外融資持續收縮仍是社融下降主因,但金融支持實體力度不斷加強。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1.0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1242億元;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87.4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從細分組成項目來看,表外融資的持續收縮,仍是社融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7月份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分別減少950億、1192億和2744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多減1113億、2424億和707億元,但分別比前月少減692億、431億和906億元,表明在嚴監管持續的態勢下,表外融資收縮的形勢已經有所緩解、趨于緩和。7月份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
29萬億元,同比多增3709億元;7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8.9%,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這表明金融支持實體力度正在不斷加強,這與一系列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的政策出臺有關,6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增加支小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作者:路虹)
轉自: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