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末最火的綜藝是什么?《國家寶藏》說它據(jù)第二怕是沒人敢坐第一的位子吧?《國家寶藏》的是中央電視臺在2017年第四季度重磅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立足于中華文化寶庫資源,對一件件文物進行梳理和總結(jié),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歷史。此外,《國家寶藏》還通過邀請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作為“國寶守護人”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電視化語言的呈現(xiàn)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不僅是一件博物館中的陳列品,而是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文化傳奇。
自第一期故宮博物院向觀眾展示了清乾隆年間生產(chǎn)的“各種釉彩大瓶”之后,“各種色彩長卷”(千里江山圖)、“各種聲音樂器”(曾侯乙編鐘)、“各種搖晃香囊”(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等國寶都有了“藝名”。1月21日,上海博物館一件國之重器不由讓人心生敬畏。
商鞅方升,是上海博物館此次展示出的一件國之重器,而國寶守護人則是邀請到了演員黃磊和中國計量科學院院長方向。在以往,現(xiàn)代國寶守護人多為著名考古學家亦或者著名收藏家。而此次,由于商鞅方升的特殊性,特別邀請到了中國計量院院長方向作為現(xiàn)代國寶守護人,為大家講解大秦帝國強國的秘密。
商鞅方升是戰(zhàn)國中期的一件青銅器,高2.32厘米,通長18.7厘米,容積202.15毫升。是商鞅變法時期商鞅任大良造之時為統(tǒng)一秦國度量的標準計量器具。
商鞅方升見證了時代的變革,據(jù)方向介紹,我國計量的歷史,尚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現(xiàn)收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的《女媧伏羲圖》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女媧和伏羲的形象。在圖中,女媧手持規(guī),伏羲手持矩,固然只是神話故事,但卻表現(xiàn)出了計量在我國發(fā)展的歷史之久遠。
商鞅變法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秦孝公時期,商鞅方升作為商鞅親自督造的一批度量衡標準器中唯一幸存于世的計量器具,已經(jīng)走過了2300多個春秋。時光飛逝,但文物上的銘文卻依然在向我們訴說著當年的故事。商鞅方升底部鐫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 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說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依然將商鞅定制的度量作為全國標準度量使用。
商鞅方升左壁刻:“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方向表示,這是商鞅方升最具有科學內(nèi)涵的地方,商鞅方升用長度來描述容量,跟現(xiàn)代人用長寬高相乘計算體積的思路如出一轍。在2300多年前商鞅能夠有如此思想是極為了不起的。
在黃磊對商鞅方升前世的演繹之中,黃磊并未選擇商鞅變法而選擇了高漸離刺殺秦始皇這一歷史故事來講述這件國寶的前世故事。通過秦始皇之口,講述了商鞅方升統(tǒng)一度量對于秦國乃至大秦帝國的重要影響,畢竟,計量是國家經(jīng)濟的重要命脈。
在節(jié)目中,方向向觀眾展示了現(xiàn)在的容量計量儀器,包含了金屬量器,微小容量測量器、大型立式金屬罐等多種計量儀器。除此之外,方向還說,隨著現(xiàn)如今計量的越來越準,現(xiàn)階段,中國計量科學院有一臺“銫原子噴泉鐘”,可以達到3000萬年不差1秒,而在今年,這臺鐘將達到3億年不差1秒。
目前,國際量度單位還是以秒、米、開爾文、安培等為基本量。據(jù)方向介紹,在2018年,國際計量單位將要重新定義,以光在真空中三億分之一秒所走的距離為基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要畫上句號了,這只是一個分號,萬變不離其宗,理念不會變,科學性不會變,只是方法更為科學。
計量作為人類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同時也是人類文明一脈相承的重要線索。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有中國綿延千年而未曾斷代,大一統(tǒng)的制度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
《國家寶藏》圈粉無數(shù),究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我國萬千的文化,更是每一件文物背后令人匪夷所思的科學故事。同樣的,以方院長為代表的計量人和計量儀器也圈粉無數(shù)。古人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今日,計量人用先進的科學儀器告訴你,海水可以“光量”。如此“造次”,如此隨意“推翻”先祖的精華,想必他們也不會介意。
這盛世,如你所愿!
來源:中國化工儀器網(wǎng)
以上是網(wǎng)絡(luò)信息轉(zhuǎn)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