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驅動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不久就將遇到發展瓶頸。”1月21日,在2018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作出預測。他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連續4年實現高速增長,主要是由于“高額補貼、牌照限行優惠以及在物流車、出租車等領域政府直接干預”這三大政策的促進,而新能源汽車想要實現長遠發展,一方面要在電池技術上實現突破,另一方面要考慮互聯網公司對汽車的重新定義,對新能源汽車產品進行進一步優化。
2014~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分別是8萬輛、33.5萬輛、48萬輛和78.6萬輛,近三年的同比漲幅分別是318.75%、43.28%、63.75%,呈現了較為高速的增長。徐長明表示,在新能源汽車年產達到100萬~130萬輛時,僅依賴政策驅動的市場發展一定會遇到瓶頸。在這個產量中,商用車的容量在30萬~40萬輛,出租車、汽車租賃以及公務車也在30萬~40萬輛,私家車為40萬~50萬輛。
“在私家車市場,我估計限購城市能夠推廣十幾萬輛,接近20萬輛,非限購城市的推廣可能達到三四十萬輛,但是非限購城市也是靠政策驅動的,這是一個上限。”徐長明指出,要針對因自發需求而購買汽車的私人市場,還必須要解決用戶在使用新能源汽車時的痛點。據介紹,國家信息中心針對1000多個新能源汽車用戶的調研結果顯示,用戶不滿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續駛里程不夠長;二是充電時間長;三是充電不方便。而傳統燃油車用戶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原因也是這三個方面。徐長明指出,企業下一步應該針對充電難,考慮提升在公共充電設施充電的便利性,主要是把充電的時間縮短。
對于即將實施的“雙積分管理辦法”,徐長明認為辦法實施后可能會改進新能源汽車供給的結構。目前市場在售的新能源汽車,售價超過70萬元的僅有特斯拉系列車型,大多數售價都集中在20萬元及以下區間,而20萬~70萬元售價區間的車型屬于空檔。“隨著雙積分政策的實施,這個區間的供給車型將會出現”,徐長明表示。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調研,跨國公司已經為應對中國的雙積分政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2019年將是合資公司產品大規模投放市場的一年。徐長明認為,雙積分政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有力地促進新能源汽車總規模的擴張,另一方面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空間會有較大的壓縮。相比于合資品牌為應對政策所做的充分準備,有些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卻由于對市場預計不足而開始著急。國家信息中心的調研顯示,如果大眾的新能源汽車投放到市場,北上廣城市的很多車主會從自主品牌轉到合資品牌。“雙積分政策特別是新能源政策,實施的力度越大,對自主品牌的空間壓縮程度就越大”,徐長明也呼吁政府在政策制定時要兼顧到自主品牌的發展。
如果依然想依靠政策,那么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必然會遇到瓶頸。在徐長明看來,新能源汽車產業要實現長遠發展,迅速提高滲透率,則需要兩個條件。
一是電池技術取得突破。傳統汽車企業認為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電池要得到突破。一方面是能量密度突破,解決電池的重量問題;另一方面是功率密度突破,解決充放電速率的問題。徐長明指出,如果想要充電更方便,則應該加大功率密度。他介紹,目前國外都在做高功率密度的車,美國的高速公路網的充電設施大部分是按150千瓦做的,將來通過技術手段,就能夠達到300多千瓦,而我國現在高速公路的充電設施功率大概是40千瓦。現在高功率密度的電池已經出現了,許多汽車企業正在研發固態電池,并且4、5年后可以實現產業化。在傳統汽車企業看來,電池技術就像變速箱、發動機一樣,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不會留給電池企業,而一定是要自己做的。
“電池技術一旦突破的話,我覺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才會有指數性增長”,徐長明指出,我國目前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為78萬輛,整個汽車市場的年產量是2900萬輛,新能源汽車所占比例為2%,想要達到3%、4%甚至10%以上的發展還需要電池的突破。
二是,互聯網技術應用讓汽車重新定義,汽車的功能變化了。徐長明表示,“如果汽車像智能手機一樣,變成一個移動智能終端,即使車價貴一點、行駛里程不夠長、充電也沒有那么方便,大家也會買。”他指出,我們國家現在消費群體正在發生變化,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27年,90后買車的人占比大概為41.8%,00后為7.2%,兩個人群相加占比約50%,而這些人對互聯網、對移動終端的要求比年齡大的人大得多。“將來大家一旦把車當作移動智能終端的時候,汽車的定義就發生變化了”,徐長明認為,“在這個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就容易實現發展,因為高度智能化的東西傳統汽車做起來是很難的,這要靠新能源汽車。”
不論是電池技術的突破,還是汽車自身功能的改變,都能為新能源汽車未來的長遠發展提供條件。不過,徐長明直言,這些變化對于汽車產業來說都是十分具有挑戰性的。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