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人工智能時代真正到來?可能是2040年,可能是2050年,現在繼續上班的話,有一定的概率可能會等不到那天來臨就累死了。而如果辭去工作,雖然沒有了收入,日子苦了點,但只要能保證身體健康,就能等到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到時天天享受,或許還能人腦接上機器獲得永生。
你以為以上是笑談?那絕對是低估了腦回路多樣性的威力。
江蘇一男子張立,去年夏天辭去工作,每天規律作息,注意飲食,堅持健身以求健康,目的就是等到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張立堅信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后,人人不需要工作,社會福利多多,人類就算玩游戲都可以大把的賺錢,每天都是享受。
辭去了工作的張立預估自己現在手上的積蓄今年就會花完,他準備花完后就花父母的,花完父母的就問親戚朋友借。“這都不是問題,等人工智能時代來了,上面隨便發點福利就能還上,而且到時候天天發錢,誰還會在乎以前借這點錢。”張立信誓旦旦地說。
張立為此表示,工作是不可能工作的,就算乞討也不會工作,工作傷身,首先要保證健康。善良的張立還不斷慫恿朋友辭職一起等待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他說現在努力工作的人都是為人工智能時代做貢獻,他不忍朋友們犧牲自己,給未來的他制造幸福。
看到這里,不禁思考“五號染色體短臂缺失”的涵蓋范圍……
張立想象中的人工智能時代真的會來臨嗎?其實不盡然吧。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人、機合作將成為職場的常態。人們一度陷入對人工智能“搶飯碗”的恐懼中,而諸多研究機構表明,人工智能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知名咨詢公司加特納則指出,2019年之前,人工智能造成的失業將多于其創造的工作機會;但2020年開始,人工智能會在“殺死”180萬個工作機會的同時,制造23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
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規模將超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5萬億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規模將超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0萬億元。
處于爆發式增長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中,軟件工程師在需求人數絕對值上位列第一,其次是it技術支持/維護工程師。其中,算法工程師當仁不讓成為未來最搶手的崗位之一。人工智能概念的公司,對算法工程師需求如饑似渴,并成為這一輪算法工程師熱的主要推手。人工智能還帶動了工作鏈條中其他相關職位的增長,數據庫開發工程師便呈現增長趨勢。
人工智能在程式化的崗位中實現越來越多的供給后,情感、創意型崗位呈現穩定增長,且要求更高。心理醫師、廣告文案等崗位被要求更大程度地釋放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處于風口期的人工智能難免催生需求泡沫,當行業回歸理性后,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人才真實需求,市場要做好更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準備。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