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最初的市場培育期之后,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將在2018年將迎來新的調整。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電動車百人會2018年論壇上,來自科技部、工信部、交通運輸部以及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部委的政府管理人士,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做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并就行業新政走向做了分析。
五部委強調“規范”重要性
如果用一個詞語來總結這次論壇上5大部委領導的講話,“規范”可以說是最核心的詞語。從行業發展來看,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存在四大難題:一是頂層設計需要進一步完善;二是包括充電樁在內的配套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三是企業在核心技術上存在差距,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反超;四是后市場流通服務體系還有待健全。
此外還有一些新的問題出現。第一、大量的資本涌入,帶來新能源汽車產能(涵蓋規劃中)暴增,按照經濟觀察報此前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經有超過目標10倍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產能過剩已經是必然結果,甚至遠遠比現在傳統汽車的情況更為嚴重。在一些地方,存在盲目沖動的“大快干上”式項目,造成資源的浪費和財政的浪費。
綜合今年各個部委的表態,從中可以看出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風向——首先要有序穩定發展;其次要強化監管,進一步盤活市場;第三,跳出目前財政補貼的單渠道“助力”思維,從使用環節推動消費內生力增長;第四,在產業鏈的下游,特別是售后等環節要強化政府監督,規范管理。
五部委釋放政策新信號
在行業和消費者比較關心的補貼上,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步下降是勢在必行的。“如果都堆到2020年底一次性調整,企業壓力會很大,還不如分段調整,逐步釋放壓力,使大家能夠平穩度過補貼退坡的影響。”苗圩表示。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之后,工信部提前研究并發布2020年后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的要求,同時加快建立商用車積分管理制度。不過,最關鍵的財政部缺席了這次會議,外界并沒有獲悉財政補貼變化的具體內容。
在行業準入和監管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將在新能源汽車投資和轉入清退上進行進一步探索。“開展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清理規范,修訂《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管理,探索在全國碳排放市場開展新能源汽車碳配額交易,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長效激勵機制。”在一些車企看來,林念修這段表述意味深長,信息量巨大。
國家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在論壇上表示,交通部將按照“以提升安全運行能力和和運營服務可靠性為核心,不斷優化頂層設計,加強實施效果的評估和動態運營的監測,完善主動維護技術規范體系,完善相關配套激勵政策。”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講話中,提出對電動車全生命周期的考核。“今后衡量新能源汽車,應該從綜合性、多目標的角度衡量,評出綜合最佳。”國家應該著手研究關于新能源汽車綜合能力和超低排放的技術標準。“一個新能源汽車的綜合能力、綜合效率的提高,實際上和它的能量密度有關、和它采用的增程器的效率有關、和它的輕量化有關、和它的保溫管理系統包括和它的能量回饋有關,這些綜合的效益才能夠保證他得到最佳的效率,同時達到排放更低的技術標準。”
能源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寶華總結了多年充電設施發展的經驗,提出了推動充電服務平臺整合發展的辦法。未來,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特來電、萬幫等充電的龍頭企業平臺數據將實現共享。“在各運營企業信息平臺基礎上,利用中央補助資金的杠桿作用,加快推動國家級服務平臺整合發展。”劉寶華表示。
小結
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79.4萬輛,銷量77.7萬輛,產量占當年國內汽車總產量的2.7%,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的首位。盡管從產銷兩個數字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形勢令人振奮,但在成績背后,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我們正視與突破。
來源:智家樂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