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我國農機化發展情況和發展環境變化已經傳遞出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息。當前,農機化必須也有條件轉向高質量發展。2014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超過60%,這個數字意味著農機化發展已經進入終極階段后期,也就是向全程、全面、優質、高效發展的轉型升級期。從發展環境分析,2014年,我國經濟總量gdp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我國三項產業就業結構首次演進為三二一結構,即在社會就業人員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最多,比重已經超過40%。而第一產業就業人數降為最少,降到30%以下。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大于60%的基礎上,2015年農業部開展了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推進全程機械化的主要農作物由三大糧食作物擴大到糧棉油糖九大作物,因勢利導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意義十分重大。2017年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gdp總量已突破80萬億人民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萬元。在這樣的背景下綜合分析,農機化的投入量與投入力度都應該加大。
然而,實際上,農機化總投入和農機購置投入從2014年以來出現了連續下降。從農機購置補貼角度來看,有些地區感到補貼力度不夠,需要加大,而有些地區寧可不要補貼。這些看似奇怪的現象提醒我們,進入新時代,農機化發展已經從供給決定需求轉向需求推動供給。需求側的變化推動供給側變革已成為推動農機化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引擎,這就是新時代新動能的重要特色??傮w來說,我國農機具適應3大糧食作物要求的較多,適應平原地區要求的機具較多,而適應其它作物要求、適應丘陵山區要求的機械都較少。三大作物農機具在有些地區、有些環節已經出現飽和,而適應結構調整、優化升級要求的農機具仍很短缺。部分產能過剩的農機具是賣不出去的,而需求迫切的農機具又未能生產出來,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導致出現市場總成交量下降,所以,出現農機購置下降,不是需求不足的問題,而是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
在新時代,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推進農機工業和農機化高質量發展。結合農機化實際,要重點抓住以下幾點:
一是要按照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和戰略安排,抓緊制定出農機工業和農機化2020、2035和到本世紀中葉分階段奮斗目標和戰略安排。據了解,目前,此項工作農業部、工信部已經著手進行。
二是推進農機化供給側結構改革,農機制造、流通部門和農機化生產服務組織要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協調推進,共促發展,把發展藍圖變為現實。農機制造和流通部門要以提高農機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以高質量保障農機產品有效供給為主線,促進實現我國農機制造由中低端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世界級先進農機制造業集群,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打造國際知名的中國農機企業和中國農機品牌。農機化生產和服務要以高質量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為主線,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培育新興農機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主攻全程化、推進全面化,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使億萬農民有更多的農業機械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高質量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抓好著力點,打好攻堅戰,抓重點,補短板。當前,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的短板主要是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中的水稻,馬鈴薯;從地區來說,目前,我國農機化水平相對落后地區集中在雙季稻區、西南地區、丘陵山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機化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要打好這些作物、這些地區的攻堅戰,向最難處攻堅發力。
四是組織制定農機化高質量發展的指標和標準。十九大后,國家統計局已經開始制定高質量發展標準,農機戰線應立即跟進,用新發展理念指導、制定切合我國農機化實際又與國際對接的高質量發展標準。
五是學習精準脫貧經驗,加強農機化統計、監測、考評工作,高質量發展要實現擠掉水分的精準農機化。
來源:中國農機化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