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出口商品從初級產品為主轉向工業制成品為主,高新技術產品占比不斷提高,進口商品結構和服務貿易商品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商品結構的優化見證著中國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增強了中國外貿的國際競爭力。
轉方式,優化結構
1978年,中國初級產品出口和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占比分別為53.5%和46.5%;2017年,工業制成品和初級產品的出口占比分別為94.8%和5.2%。
數字的變化見證著中國外貿商品結構的歷史變遷。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建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外貿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初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上世紀80年代實現向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90年代實現由輕紡產品為主向機電產品為主的轉變、本世紀以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不斷提高等不同階段,貿易競爭力不斷提升。
中國貿促會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員趙萍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外貿商品結構變化主要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從初級加工產品為主轉向了工業品為主;二是在工業制成品中,高附加值的機電類等產品占比逐步上升。
統計顯示,1985~2017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從16.8億美元上升至1.3萬億美元,增長785倍,年均增速為23.2%,占全球市場的份額升至17%以上,中國已連續9年保持機電產品全球最大出口國地位;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比重從2%左右上升至28.8%。
同時進口商品也從簡單消費品向更優質的消費品以及高新技術和裝備等轉變。此外,盡管中國服務貿易起步較晚,但商品結構正從消費服務加速向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的服務行業發展,結構不斷優化。
優結構,常抓不懈
“推動外貿結構優化的進程是中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是國家競爭實力提升的重要指標之一。”趙萍表示,之所以要推動外貿商品結構優化,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通過外貿商品結構優化,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提升外貿企業的盈利能力;二是能夠推動中國外貿從粗放式發展向內涵式增長轉變。
推動結構優化是中國持續推動的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密集出臺了《關于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指導意見》《對外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大量政策,調整外貿結構,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這些政策致力于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質量、檔次和附加值,擴大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節能環保產品出口,鼓勵自有品牌、自有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推動了出口商品結構發生積極變化。
趙萍表示,推動外貿商品結構優化不僅是中國外貿發展的大趨勢,而且是一項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未來,中國要繼續圍繞兩大主線發力,加速推動外貿商品結構優化:一是鼓勵企業創新發展,進一步提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二是注重附加值提升,進一步提升擁有自主品牌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強中國外貿的國際競爭力。(作者:吳力)
轉自: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