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為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交流人工智能領域創新成果,“2018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推進會”在滬舉行。
會中,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王衛明副司長解讀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總體思路和主要內容,他指出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對于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具有重大意義。他說,要重點從產品、基礎、應用和支撐四個領域發力,突破發展瓶頸,提升產業供給能力和發展水平。到2020年,要在重點產品、基礎能力、融合應用和體系化支撐等四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形成國際競爭優勢,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進一步深化,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人工智能技術,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目前主要是由商業需求尤其是互聯網需求推動。可以預見的是,人工智能對實體經濟的滲透廣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對實體經濟而言,這是一次推動產業提升的重大契機,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深入應用,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從而完成“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雖然實體經濟受益巨大,但人的工作逐漸被機器人取代。在工商業、醫療、教育、金融、公檢法等行業,“機器代工”的需求激增,帶動機器人銷量快速增長,而對企業來說,如何在這個加速到來的“機器代工”時代立足并崛起,也成了一大課題。“機器代工”將是我國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曾憑借人口紅利迅速崛起,而隨著人口逐漸老齡化,我國的人口紅利將漸漸消失,想要獲得持續的增長只能進行產業升級,從靠人口紅利發展轉變為依靠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發展。
來源:中國機床商務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