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共享經濟堪稱一抹亮色。在暗潮洶涌的經濟浪潮中,滴滴、摩拜、ofo等一系列共享經濟品牌的誕生和崛起,折射出中國經濟不斷優化發展結構,轉變增長動能,提質增效的大氣候。在“共享經濟”的浪潮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也成為時下的熱門話題。隨著近年來市場需求的提升與相關技術的進步,科學儀器行業開始脫胎換骨。新常態下,科學儀器行業在政策引導下,必然要向更加高效、低耗的共享模式進發。
通過多年來的努力,人們已經意識到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工作在整合儀器設備資源、推進共享共用方面的重要性。一方面,共享經濟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另一方面,共享經濟促進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對于經濟正處于“減速換擋”期的中國來說,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在進行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在這樣一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我國又該如何走出一條新的科學儀器共享之路呢?
科學儀器共享局限根源
高校大型儀器設備所屬權限分明,且運維費用均由各所屬單位負責,加之會操作高、精、尖大型儀器的技術人員不多,學校對大型儀器設備的年使用機時沒有明確要求,使得大型儀器設備的管理者對設備的使用不積極,制約了大型儀器設備的共享。除此之外,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儀器設備的共享模式基本都為預約式,這種大型儀器設備的共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學校有限資源的重復投入,但也出現外校單位、人員借用不變,流程耗時過長等局限性問題。
多方面、全方位完善儀器共享平臺
從目前來看,跨機構、跨領域、跨地區建立共享機制似乎成為所有共享平臺的共同希冀。進一步完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科技信息情報共享服務平臺等在線平臺運營機制,通過雙向整合供需信息、按需定制服務、雙向評估激勵等措施,推進科研儀器設備、科研數據、科研文獻及實驗室的開放共享,提升科技資源利用效率。鼓勵大型企業、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加強對口合作,打造科研人才分享平臺。打破信息壁壘,從提高科研設備的使用來看,共享科研的社會價值遠遠大于其經濟價值。
儀器共享市場還需良好環境催發
大型儀器共享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復雜的工作,需要多個單位、多個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積極配合才能完成。要想獲取更大成效,市場的導向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唯有在市場的積極引導下,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良好的共享環境,相關科研機構及企業共同合力,儀器共享平臺才能更加豐富完整,才能為創業團隊和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便利。
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這個大邏輯中,共享經濟必然將在相當長時期內扮演“發光者”角色,持續成為新常態下的一大亮點。雖然短期內還看不到科技資源共享產生的效益,不過隨著共享體系的完善,我國的科研環境一定會煥然一新,科研儀器行業也將為此激發出無限的活力。
來源:中國化工儀器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