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制造業對外開放的步伐仍將持續邁進。“2019年,中國將在農業、采礦業、制造業、服務業領域推出更加開放的措施,允許更多領域實行外資獨資經營。目前,已經啟動了再次修訂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工作,在去年已經較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的基礎上,今年將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繼續在自貿試驗區進行擴大開放的先行先試。”這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在全國兩會上透露的消息。今年,制造業領域對外開放新空間在哪里?新一輪對外開放措施對制造業企業影響幾何?
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制造業基本形成全行業開放格局,但某些細分領域仍需進一步放開股權投資比例限制,允許外資獨資經營。在制造業領域推出更加開放的措施、吸引更多高水平外商投資將加劇行業市場競爭,進而促進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制造業仍需進一步放開股比限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中國一般制造業已經基本實現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但仍然要進一步放開股權投資比例限制,允許外資在更多細分領域獨資經營。在很多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高新技術行業例如汽車行業,對外商投資還存在股權比例限制。在制造業領域推出更加開放的措施,吸引更多高水平外商投資將加劇行業市場競爭,進而促進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也表示,當前絕大多數制造業領域開放程度都較高,但在一些系統集成性強的制造領域還有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空間,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汽車、船舶、飛機整機、零部件、維修領域。
事實上,過去中國制造業開放度較高,市場競爭較充分的行業競爭力一直在不斷地提升。張建平舉例說,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電子通信行業都是競爭較充分的行業,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華為這樣的“領頭羊”企業。
據寧吉喆介紹,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在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同時,再實行正面鼓勵和準入后的國民待遇,為外資構建更好的營商環境。
制造業開放為外企帶來良好回報
《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基本放開了制造業。汽車行業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船舶行業取消外資限制,包括設計、制造、修理各環節。飛機行業取消外資限制,包括干線飛機、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直升機、無人機、浮空器等各類型。
制造業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制造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152家,同比增長23.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11.7億美元,同比增長22.9%。在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8年)》中,鼓勵外商投資的領域涉及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等13大類,共402條具體條目。其中,制造業在數量上超過300項,占比接近80%,占據絕對優勢,涵蓋食品、紡織、化學原料、醫藥、設備制造等各個領域。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年中國制造業對外開放策略整體較為成功,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此后制造業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開放的中國制造業受益于國外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續為外資企業提供良好回報。
以汽車行業為例,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乘用車共銷售2370.98萬輛,同比下降4.08%。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分別銷售508.05萬輛、444.63萬輛、247.79萬輛、118.05萬輛和30.70萬輛,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21.43%、18.75%、10.45%、4.98%和1.29%。
1月7日,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制造業項目特斯拉超級工廠在臨港產業區正式開工建設。特斯拉成為中國制造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首批直接受益者。工廠一期年生產規模為25萬輛純電動整車,包括model 3等系列車型。特斯拉超級工廠集研發、制造、銷售等功能于一體,全部建成運營后年產能將達50萬輛純電動整車。(張敏)
轉自: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