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長苗圩20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表示,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勢在必行,在2020年前分段的釋放調整的壓力,使大家能夠平穩地度過政策調整的影響。
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和保有量的不斷提高,產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但是充電基礎設施仍是短板,政策體系仍需要完善,核心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突破,售后市場流通服務體系還有待健全。
對此,苗圩表示,下一步將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引導地方財政補貼逐步從鼓勵購買向支持充電設施建設,補貼充電服務費用等使用環節去轉變。
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勢在必行。“大家擔心補貼的政策會調整,實際上這個調整是勢在必行的。如果我們都堆到2020年底一次性調整,還不如分段的釋放這個調整的壓力,使大家能夠平穩的度過這個調整的影響。”苗圩說。
苗圩表示,還要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的金融信貸、保險、租賃、二手車交易等營銷和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市場化的積分交易平臺,提供多種交易方式功能,還要研究制定積分經濟管理的措施,激活積分交易市場。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規模在持續擴大。工信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量79.4萬輛,銷量77.7萬輛,產量占比達到了汽車總產量的2.7%,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的首位。個人汽車消費市場正在快速的興起,新能源乘用車去年銷售占比接近75%。
技術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升。乘用車主流車型的續駛里程已經達到300公里以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領先企業的動力電池單體的能量密度達到了每公斤2瓦時,價格達到了每瓦時1.2元人民幣。這兩個指標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2倍,下降了70%。
苗圩表示,配套環境也在日益優化。充電網絡的建設在穩步推進,公共場所、居民小區、單位內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場所的覆蓋率大幅度的體系。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共建成公共樁21.4萬個,同比增長了51%,保有量居全球首位。新用戶私人樁的安裝率超過了80%。
但是,充電基礎設施仍然是發展的短板。苗圩稱,現在車樁比只有3.5:1,隨著新能源汽車車輛數量的持續增長,充電基礎設施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整體規模仍顯滯后。2020年規劃建設公共充電樁數量約50萬個,但是與同期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規模仍然不匹配。
此外,充電設施的布局也不夠合理。公共充電樁的使用率還不到15%,可持續的商業發展模式還沒有形成,存在著運營企業盈利困難和消費者反映充電價格偏高的雙向矛盾。
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著眼于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將推動發布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以及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并在充電基礎設施、動力蓄電池的回收利用、用電價格等方面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或者是細則。
過去一年,城市交通的新模式如網約車、共享汽車、分時租賃等迅猛發展,共享汽車也有著電動化的趨勢。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21日在“綠色共享引領城市交通變革”分論壇上表示,未來的交通系統,共享出行、綠色出行是必然。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陳小鴻也認為,電動化、共享化、綠色交通的發展,使我們的資源環境的效率得到比較大的提升,包括車輛車位的利用率,交通擁堵的控制以及車輛排放的削減。電動汽車的分時租賃實際上是真正做到了“零排放、零空駛”,對于改善能源結構、提高大氣質量、緩解城市擁堵都有積極意義。
“分時租賃的意義不僅僅是一種多樣化的服務,還具有可能形成中國模式的私人個性小汽車發展的新發展路徑。也就是通過更多的共享,能夠用更少的交通工具保有量、更少的停車資源,來滿足適當的汽車個性化需求。”陳小鴻說。
陳小鴻建議,從政府引導的角度,要既重當前更謀未來。不能僅僅就分時租賃談分時租賃,應該把它放在整個城市交通服務的體系里邊來考慮,要把分時租賃放在汽車電動化、智慧化的大框架下面,甚至在智慧城市大框架下面,考慮它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前景,研討現代政策的引導和政策的制定。
來源:第一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