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生產車間,工業機器人自動上下載具,小車自動搬運和配送載具,各工藝過程全自動化運行的場景在湖南長沙已不再是想象。2015年以來,長沙共有20個企業、項目獲批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和項目數量居中部省會第一,“智能制造”成為湖南長沙產業發展的新名片。
政府先行,搭建長沙“工業云”平臺
面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大潮,不少工業企業開始犯難,一方面迫切需要技術轉型,另一方面缺乏相關資源。
事實上,早在2015年,長沙市政府便與中國電子聯合組建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作為建設國家智能制造中心的推進機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全市制造業企業開展免費咨詢、問題診斷、改造方案設計等服務。
“我們研究院在對長沙的幾百家企業進行調研咨詢后,發現很多企業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技術,而是專業的技術團隊去幫助它智能改造。”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院長鄧子畏表示,“我們通過研發長沙工業云平臺,為企業的智能制造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從設備研發、設計、生產、出廠、遠程運維提供全周期的服務。”
于是,在“‘中國制造+互聯網’長沙行動”的引領下,長沙市政府為長沙工業企業建立長沙“工業云”平臺,并由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運營。登錄“長沙工業云平臺”網站,用戶便可從工業互聯、云智造、供需大廳、云雙創、云政務這五大板塊中輕松獲取最新政策動向;通過大數據了解行業發展情況,分析產品定位;查看智能制造相關軟件、雙創資源等。
據悉,作為一個高效整合資源的開放聚合平臺,長沙工業云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智造服務、金融服務、政策服務、創新服務等公共服務,不僅打通企業和政府都存在的信息孤島,而且盤活資源,并為企業提供共性乃至個性的服務。
依托平臺的“云智造”版塊,一家以smt貼片為主營業務方向的公司得以搭建云mes,取代excel表格記錄生產及物料管理的方法,解決了人工成本過高及效率低的問題,預計能夠為其每年節約成本20萬元左右。截止目前,長沙工業云平臺注冊企業已達1家,覆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300余家。
不僅如此,隨著《長沙建設國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2018-2020年)行動計劃》的制定實施,長沙市政府同時出臺“工業30條”、“人才新政22條”、科技創新“1+4”、產業鏈發展意見等優惠政策文件,營造轉型升級環境,培育引進多種人才,以政府率先轉型引領發展全面轉型,以高效服務加速全要素集聚。
企業創新 進軍智能制造示范企業
一輛白車身49秒完成焊接,一臺新車89秒完成總裝下線,這樣的速度你見過嗎?在“長沙市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廣汽菲克的長沙工廠中,自動線混線生產的焊裝車間堪稱“機器人工廠”,車間擁有491臺意大利進口柯馬機器人,焊接自動化率達到75%,其中,技術上國際領先的總拼工位由18臺機器人組成,最快49秒可完成一輛白車身焊接。
總裝車間采用全自動、柔性化合車線體,可實現高節拍自動混流生產,目前生產節拍達到89秒下線一臺新車。并大量使用agv同步小車的配送方式,能夠根據生產訂單系統將對應車型的零件通過agv小車自動上線,大大提升了人員裝配效率,降低了零件錯裝風險。
同樣是自動化設備,這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還做到了自主研制。作為一家研發太陽能光伏裝備和產品的企業,紅太陽光電科技自主研制了智能物料傳輸系統,其高效perc電池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中,采用27臺工業機器人、12臺agv小車等多種技術方式,各工藝過程自動插取片、自動上下料和質量在線檢測,徹底避免人工搬運,實現了車間整線全自動化運行。
同時,車間還利用視覺傳感、網絡通訊等物聯網技術,實時采集現場數據,上傳制造執行系統分析決策,對太陽能電池制造過程、產品質量、設備狀態、能源消耗等進行實時管控、智能優化。
“我們這個車間今年9月建成投產。”項目主管鄭達敏介紹,“比傳統車間的生產人員減少70%以上,可以實現日產35萬片電池片,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大于21.5%,生產效率提高20%,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不良品率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15%。實現了高效光伏電池制造全流程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