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cpi數據出爐,同比漲幅創去年3月以來新高。專家表示,通脹壓力主要來自于供給周期的影響,不會影響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國家統計局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8%,環比上漲0.4%;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由上月持平轉為下降0.3%。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營商環境中心主任劉哲對第一財經說,受到豬肉價格上漲的影響,cpi略有上升,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已經連續三個月持平在1.6%的水平,表明日常工業產品的供求關系相對穩定。
從同比看,cpi上漲2.8%,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9.1%,漲幅比上月擴大0.8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1.74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1.3%,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1.04個百分點。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超認為,中長期來看,水果供給端調整速度較快,水果價格不會是持續推動通脹上行的風險因素。隨著夏季時令水果西瓜、葡萄,秋季蘋果、梨等逐漸上市,水果漲價壓力有望逐漸緩解。
豬肉方面,多個省份已出臺相關政策或召開會議,強調發展生豬生產,保證豬肉供給,緩解市場價格波動。生豬養殖企業正積極補欄,市場供應充足會減緩價格漲勢。此外,各地豬肉收儲在加快開展,豬肉進口在增加,疊加牛羊肉、雞肉等替代品供應豐富,豬肉價格上漲將放緩。
在非食品中,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和娛樂、居住價格分別上漲2.6%、2.3%和1.5%,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80個百分點。
據測算,在7月份2.8%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1.2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1.6個百分點。
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考慮到生長周期需要一段時間,未來cpi仍大概率會繼續上行,但通脹壓力主要來自于供給周期的影響,不會影響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ppi方面,7月ppi環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ppi同比由上月持平轉為下降0.3%,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0.7%,降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8%,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表示,7月份以來,工業品價格總體漲多跌少。從pmi分項價格指標來看,7月份pmi出廠價格指數和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分別較上月上漲1.5和1.7個點,因此ppi環比改善。從具體工業品看,南華工業品環比上漲3個點左右,同比增速改善;原油價格環比小幅上漲,同比基本持平。螺紋鋼價格同比基本持平,水泥價格同比增速放緩。此外,鐵礦石價格、有色金屬價格同比亦改善。
劉哲認為,ppi下降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上游煤炭采選、油氣開采等行業降幅較大,從前瞻指標來看,煤炭和鋼鐵價格仍處于下行趨勢,預計未來ppi還會進一步回落。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國內通脹溫和可控的情況下,國內貨幣操作空間加大,可以通過運用豐富的貨幣政策調節工具進行結構性調整以改善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推動供給體系、需求體系和金融體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將成為政策發力的新方向,穩健的貨幣政策將以“穩”字打頭,精準調控以擴大有效供給,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使潛在需求轉變為經濟增長的現實動力。
轉自:第一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