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2017年已經悄然遠去,從推進核心技術、重大裝備國產化進程來看,2017是博彩豐收的一年。從萬眾期待的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光量子計算機,到國產大飛機c919、墨子號”衛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高鐵列車“復興號”服役,乃至近期的的002航母技術突破自我,我國的科技力量一直都在不停前進。在2018新年伊始,帶您回顧2017年那些超強逆天的“中國造”創新技術成果,共同關注中國核心技術、重大裝備制造國產化進程。
首艘國產航母
4月26日上午,萬眾期待的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正式下水!這是中國的首艘國產航母。它的下水,象征國家的軍事建設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同時有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將進入雙航母時代。”韓國kbs電視臺報道稱,中國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海軍強國。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則直接將它形容為“中國崛起的象征”:這艘航母引發許多中國人的驕傲,也使中國加入包括美俄在內的能建造大型戰艦的精英俱樂部。
光量子計算機
5月3日,中國科學院率先宣告了在該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誕生。這個“世界首臺”是貨真價實的“中國造”,這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奠定了基礎。
專家預計,中國有望在今年年底制造出能與通用手提電腦計算能力相比擬的量子計算機,并計劃在2020年制造出超越目前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實現“量子稱霸”。
國產大飛機c919
5月5日,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噴氣式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機場起飛。c919大飛機是中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噴氣式干線客機,最大載客人數174人,最大航程超過0公里,與波音737,空客320相當。
“中國的商業航空夢想展翅飛翔。首架中國造大型客機在它的第一次公開飛行測試中起飛,這體現了中國和行業翹楚波音與空客一較高下的雄心。”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了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的盛況。
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
6月16日,中國科學院聯合研究團隊宣布成果:他們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從百公里級提高到千公里級,并以每秒1對的速度在兩個地面站間建立量子糾纏。
近百年前,作為量子力學的開創者之一,愛因斯坦也“百思不得解”。由于當時缺乏檢驗能力,他認為,或許是量子理論“還不完備”。 中國科學家用嚴格的科學實證,回答了愛因斯坦的“百年之問”。
《科學》雜志幾位審稿人稱贊該成果是“兼具潛在實際現實應用和基礎科學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術突破”,并斷言 “絕對毫無疑問將在學術界和廣大的社會公眾中產生非常巨大影響”。
新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
6月28日,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下水儀式在上海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這艘戰艦的恢弘氣勢,也引發全球網友的矚目。它不僅是我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還是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發展的標志性戰艦。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中國完全自主研制的,且綜合性達到了世界同類艦艇先進水平。
6月21日,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報網站就以“遠航長劍”為標題,關注了中國的這艘“高配版”新型驅逐艦。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
就在新型萬噸級驅逐艦下水的前兩天,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
在高速動車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84%,標志著中國鐵路成套技術裝備已經走在世界先進前列。在“復興號”里,乘客不僅可以隨意充電連wifi,還能通過照明控制模式獲得不同的光線環境,過隧道或者列車交會時耳朵不舒服的感覺也能減輕不少。
我國首套0米級遙控潛水器完成首次深海試驗
9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聯合中國科學院海洋所共同研制的深海科考型遙控潛水器(rov)圓滿完成首次深海試驗,順利停靠惠州碼頭。
深海科考型rov是我國首臺自主研制的0米rov裝備,可近海底長期開展海洋環境調查、生物多樣性調查、新物種發現、基因獲取、深海極端環境原位探測和深海礦產資源調查等深海科考工作,為我國深海科學研究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在歷時兩年半的研制過程中,突破了超長鎧裝纜的實時狀態監控與安全管理、自適應電壓補償的長距離中頻高壓電能傳輸、近海底高精度懸停定位以及廣播級高清視頻無損實時傳輸技術等關鍵技術,為深海試驗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中國建成全球最大智能集裝箱碼頭
12月10日11時29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全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
港區內作業繁忙,卻空無一人,原先的碼頭操作員全部轉到監控室,對著電腦就能完成全部作業!別了碼頭現場工人!告別是為了更好的遇見,遇見更好的未來!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一個接一個的重大科技成果驚艷亮相世人眼前,由此,中國制造核心部件、關鍵技術國產化號角被吹響,這也是2017年我國在在各個領域取得眾多成就的原因。大戰略背景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僅有助于轉換經濟發展動力,還能夠有效拓展經濟發展空間,這其中包括依托新技術形成新的產業新的增長點,也包括利用新技術跨界融合加速傳統產業的升級。我們期望制造業國產化進程順利推進,期望“中國制造”能夠華麗變身“中國創造”。
來源:中國化工儀器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