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獲悉,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主要區域,吉林省多年來一直在積極發展制造業。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在轉型升級的“重壓”下,和全國多數省份一樣,吉林的制造業也面臨著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正是基于此,為了盡快扭轉這一從根本上制約其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局面,該省已推出并正在積極實施若干重大舉措,多管齊下,最終目標就是增強全省制造業的創新能力。
據了解,這些舉措主要包括:加大財政資金對企業研發費用的先行投入,對企業早期出資介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項目,各級政府采取分期補助、連續支持等方式予以重點扶持;加大社會資本投入,推動商業銀行、擔保、保險等機構發展知識產權和股權質押融資業務;開展專利保險和股權眾籌融資試點,鼓勵股權投資基金、私募投資基金及各類引導基金參與企業創新項目建設;鼓勵企業加大投入,政府支持的企業科技項目要與企業研發投入掛鉤,特別是對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以上的項目要予以重點支持,并推進科研項目經費事后獎補。
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和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建設,完善國家、省、市三級企業技術中心逐級晉升機制,開展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認定工作,鼓勵企業爭創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和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全方位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完善省內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完善一批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和行業中試中心,積極培育以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應用示范為使命的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大型科學儀器協作、科技文獻信息共享及各類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努力提升公共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成果轉化、信息咨詢等專業化服務水平;加強高校、科研院所研發機構的建設,支持面向制造業關鍵共性技術建設重大科學研究和實驗設施,鼓勵以產學研方式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等,加大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力度,傾力推動資源共享。
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是搭建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強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舟橋”機制,促進科研課題向科技攻關轉化、科技攻關成果向中試成果轉化、中試成果向產業化轉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研究制定推動政產學研用聯合的實施意見,深化以省校合作為重點的政產學研用合作,推進“兩所五校”科技成果轉化試點,加快技術轉移機構、中試中心等科技成果熟化載體建設,努力提高技術集成度和成果熟化度,尤其是注重加大科技成果的省內轉化力度。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國家確定的重點技術攻關方向,結合省內重點發展的八大制造業領域,深入實施重大科技項目、重點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攻關項目、企業技術創新推進工程等創新工程,重點對本省具有優勢的汽車整車集成技術、軌道客車新型車輛車體技術、航空航天高性能新型有效載荷技術、天然動植物生物制備技術、生物醫藥單克隆抗體和重組蛋白藥物等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盡快提升制造業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主要是實施標準化戰略,推動落實制造業標準化提升計劃,加快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的標準體系建設,建立與國際接軌、適應制造業發展要求的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保障體系;實施吉林制造標準水平提升工程,積極引導企業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支持企業主導或參與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加快建立遙感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換熱設備、化工灌裝設備等省內優勢產業的標準體系,進一步提升其市場核心競爭力;加快制定聚乳酸、聚酰亞胺、玄武巖纖維、碳纖維等省內拳頭產品的技術標準,以便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和話語權,搶占市場制高點。
保護創新創業者知識產權
強化知識產權運用。支持并推動省內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圍繞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獲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加強全省制造業重點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儲備;指導企業建立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鼓勵和支持制造業骨干企業與專業化機構在重點領域開展專利評估、收購、運營、風險預警與應對,培育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綜合實力的優勢企業;建設知識產權綜合運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推動企業開展知識產權協同運用;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加強行政執法機制和能力建設,切實保護創新創業者知識產權的合法權益。
推動工業創新設計。圍繞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征的先進設計技術的應用,在輕工、紡織行業開展工業創新設計示范,爭取列入國家級示范;加大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復雜過程和系統設計等共性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積極推廣關鍵設計軟件,傾力提升工業創新設計能力;鼓勵企業參加國家工業設計和省級工業設計競賽,努力激發企業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育一批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鼓勵重點骨干企業建立工業設計中心,積極促進工業設計企業和工業企業協同發展。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