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過半。
全球各國、各大機構對經濟增速預測的各種觀點也隨著全球疫情蔓延、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總的趨勢是,全球經濟增長形勢將比此前的預期要更加困難、更為復雜,經濟增長的恢復進程將更加曲折起伏。
中國也不例外。隨著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的日漸臨近,預期中國經濟將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大幅反彈的情形并沒有發生。相反,疫情全球蔓延令全球經濟嚴重衰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嚴重阻斷與挑戰,二季度中國經濟快速反彈的預期也因此而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對2020年上半年的經濟活動產生的負面影響比此前預期更大,預計經濟復蘇的進程將比之前預測的更加具有漸進性。”該組織的最新預測是,2020年全球gdp將會收縮4.9%,相比之下此前在4月份作出的預測為下降3%。值得注意的是,imf表示,中國是唯一一個將在2020年能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增長率或為1.0%,此前預測為1.2%。
而在國內,各大機構也紛紛下調了上半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經濟復蘇路徑上可能面臨的諸多風險與解決之道。比如疫情發展存在變數、外部形勢嚴峻復雜,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底線思維,穩定發展,尤其是要穩定正增長的發展。
與此同時,需求修復慢于供給、供需缺口持續擴大,這要求我們繼續全面擴大內需。前一階段,政府鼓勵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不僅要保住外貿企業的生存,更可以在危機中不斷開拓國內市場。此外,疫情的發生,讓人們更看清了政府、市場、企業在改革發展中的諸多短板,從而統一認識、出臺政策、加快創新以補短板。疫情同時還催生了許多新的經濟形態,也為新舊動能的轉換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思路。
可以發現,當前人們看重的不再是具體的gdp增長多少,而是更為關注當前或下一階段可能影響到經濟增長的種種因素,比如疫情的持續時間及控制形勢、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恢復程度、國內各類經濟主體的生存發展困境如何解決,等等。
但同時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今年中國不設具體經濟增速目標,不等于沒有發展目標,更不是不要gdp的正增長,相反,未來的經濟正增長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今年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中,中國明確提出了“六穩”“六保”,就是要從穩就業、保民生、保市場經濟主體等各方面經濟指標來達到經濟恢復,而且這個正增長是要高質量、高成色、能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正增長,只有保持了這樣的經濟正增長,才能有更大的空間和力量來應對持續存在的疫情考驗,也才能有更多的政策調控空間、財政金融力量源源不斷地支持大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持續前行,也才能讓中國經濟不斷增強發展的韌性。
當前,在全球疫情未完全有效控制、經濟形勢未徹底明朗之時,唯有在理性的預期下多思、實干,不斷創新,才能讓經濟發展撥開云霧見青天。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