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未來經濟發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風向標。
12月16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經過5年持續奮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完成。會議強調,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記者將三年來的會議重要內容進行梳理,用圖表的形式呈現,今年主要有以下變化:
2021年經濟工作怎么干?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9大政策信號: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不急轉彎;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房住不炒;強化反壟斷;穩定宏觀杠桿,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等等。
1、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背景下,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實現0.7%的增長,四季度經濟增速有望在7%左右,全年預計能實現2%左右的增長。
由于今年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基數較低。在低基數作用下,明年經濟增速預計將達到8%左右的水平。但這一增速來源于低基數,并不具有可持續性,一些經濟學家測算2021-2025年中國潛在經濟增速在5.5%左右。
此次會議指出,必須清醒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仍在持續穩定復蘇,但2021年會面對很多變數。外部環境依然嚴峻復雜,海外疫情不管是持續、還是得到全面控制,都會出現一系列復雜環境。中國前期超常規政策面臨退出,如何實現政策平穩退出,還能有效防范風險,也面臨考驗。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1年面臨的不確定性,包括疫情存在反復,經濟的外部環境不是很好;國內來看,到11月份消費仍然未恢復正常水平,未來仍需要積極擴大消費;今年在政策支撐下,下半年投資實現了較高的增長,明年投資是否能保持較高增速,仍然有不確定性。
“2021年要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也充分體現在這次會議中。2021年要抓好的幾大重點任務中,包括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解決好種子、保障糧食安全等,都是由安全問題演化出來的。”劉元春表示。
2、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不急轉彎
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經濟穩步恢復: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在宏觀經濟增長恢復后,市場人士也在關注、討論超常規政策的退出問題。
本次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在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的背景下,宏觀政策不會大幅收縮,依然會保持一定的度。
劉元春表示,宏觀政策不急轉彎,意味著超常規政策向常規政策調整,但不會過大收縮,政策不會出現斷崖式變化。像今年名義gdp增速大概在3%左右,但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在13%左右,這屬于超常規政策。2021年預計gdp增長8%左右,名義gdp在9%以上,“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意味著社融增速在13%左右,相比今年的增速沒有明顯收縮。2021年名義gdp強勁回升的背景下,貨幣供應與之相匹配,相應會帶來宏觀杠桿率的基本穩定。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趙全厚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不急轉彎,意味著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會有所收縮,但不會收縮太厲害。明年我國經濟增速會比較高,預計財政收入也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當前生產活動大體恢復正常,2021年赤字率可以降到3%左右,明年仍有防疫需求,抗疫特別國債可以繼續發行,專項債規模可以維持今年的水平不變。今年疫情沖擊之下,地方化解隱性債務的步伐不變,明年也要按既定計劃繼續推進。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積極財政政策強調提質增效,還要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這些都需要財政支持。
明年經濟增速會加快,財政收入形勢會相對較好。積極財政政策會延續現有節奏,保持適度擴張。很多項目具有連續性,今年做了,明年也要資金接續。2021年赤字率在4%以內,都是可以接受的,專項債應保持適度擴張。
張永軍表示,今年為了對沖疫情影響,加大了財政政策力度,確實對擴大投資有幫助,但這些項目不是短期就能建完的,今年新開工的項目,后續仍要盡快建設好、發揮作用,所以積極財政政策要保持連續性。今年赤字率在3.6%以上,在編制財政預算時我國經濟正面臨疫情的很大沖擊,一季度經濟大幅下挫了6.8%,隨著經濟形勢出現好轉,2021年赤字率應該會有所下調,抗疫特別國債和專項債規模應該不會有明顯的增加。
張永軍表示,“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具有很明確的指向性。預計2021年經濟增長8%左右,市場上有的預期在9%甚至更高,如此來說就意味著明年貨幣供應量增速可能跟今年差不多。但是貨幣政策的效果存在較長的時滯,2020年和2021年應該放在一起來看,2020年貨幣投放量顯然明顯高于gdp名義增速,若將這兩年綜合考慮,建議2021年貨幣供應量可適當低于名義gdp增速。
3、財政政策要更可持續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在疫情沖擊后,財政政策的定調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大力提質增效”。在今年的政策實踐中,主要有赤字率突破3%達到3.6%、發行新增專項債3.75萬億、發行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等措施。
本次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
所謂可持續可能指向政府債務。今年地方債額度大幅增長后,地方政府債務率已接近紅線,后續大幅增長的空間壓縮。
財政部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副主任薛虓乾近期表示,根據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的需要,以及財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科學分析政府舉債空間,合理確定地方政府舉債規模,保持政府總體杠桿率穩定。在宏觀經濟好轉后,法定債務,特別是專項債務規模要逐步“退坡”,防止形成路徑依賴和債務風險持續累積。
市場預計2021年新增專項債規模可能回落至3萬億左右。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表示,隨著國內經濟的逐步修復,逆周期政策托底力度可以適當減輕;同時考慮到全球經濟與貿易格局的不確定性,后續仍需保有充足的政策空間,財政政策應該考慮適度“退坡”。中性預期之下,2021年的赤字率或將下調至3.0%,新增專項債額度則可能按照3萬億安排。
4、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提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疫情影響下,貨幣政策定調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今年,央行多次降準降息,政策利率(7天逆回購、一年期mlf利率)下調30b)。不過這些貨幣政策操作主要在上半年,下半年貨幣政策已邊際收緊。
本次會議則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貨幣政策表述從靈活適度變為了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合理適度指向市場流動性水平,精準則意味著今年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可能會繼續創新。
今年6月1日,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項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政策工具出臺。其中一大特點為直達性,將貨幣政策操作與金融機構對企業的支持直接聯系,確保精準調控。
近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撰文指出,下一步宏觀層面要搞好貨幣政策跨周期設計;微觀層面要健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如對于需要長期支持的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直達實體經濟的長效機制,疏通金融體系流動性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
5、穩定宏觀杠桿,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
業界有時也用m2或者社融除以gdp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宏觀杠桿率。考慮到今年名義gdp增速低于m2、社融增速,宏觀杠桿率階段性升上。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宏觀杠桿率增幅為27.7個百分點,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270.1%。各部門杠桿率均出現上升,企業部門、居民部門、政府部門杠桿率分別上升了12.7、8.4、6.5個百分點。
此次會議指出,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未來保持宏觀杠桿率穩定,一方面來自于經濟基本面趨穩的貢獻,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信貸、社融等實體部門負債端數據將經歷壓降的過程,預計明年信貸新增約19萬億、社融新增約32萬億,較今年分別回落約1萬億、3萬億。
金融風險方面,此次會議特別提到隱性債務化解、逃廢債。會議明確表示,完善債券市場法制,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
今年10月,永煤等國有企業債券的違約沖擊了債券市場,其中市場的一個擔憂就是企業的逃廢債。“我們并不怕債券違約,也不怕aaa國企違約,而是發行主體欺詐發行、逃廢債等行為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市場生態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北京地區某私募基金信用債投資主管直言。
“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逐步打破剛兌是應有之義,但絕非發行人‘借坡下驢’,以轉移資產、挪用資金等方式惡意逃廢債。”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表示。
會議還表示,要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