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為中國裝備‘站臺’,希望你們給國家‘撐臺’,打造永不褪色的金名片!”李克強總理的話言猶在耳。工業制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發展升級的國之重器。不可否認,華為、小米等一大批高科技品牌的涌現和崛起,為中國撕去了“低端”的標簽。中國制造也從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逐步向擁有高技術、高質量、高品質的中國創造轉變。
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首先離不開政府層面的高屋建瓴。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此后兩年,全國各地深入踐行“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而十九大最新提出將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提早了十年。誠然,這對正在極速發展的中國制造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眾所周知,制造業涵蓋領域頗多,而各個地方對制造業的政策、實施、市場情況均不相同。因此無論是工業4.0還是國外先進技術,拿來主義直接套用都是不現實的,需要尋找出符合本地國情的發展模式。
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進一步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近日,工信部確定將鋼研納克等17家單位列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名單(第二批)。而2016年底,工信部公布了首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名單,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等入選。
工信部啟動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是為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質量可靠性試驗驗證、標準驗證與檢測、計量檢測等基礎支撐和公共服務。從入選的名單來看,主要是試劑檢測類和信息服務類。鋼研納克檢測、廣州廣電計量檢測、威凱檢測技術、長春汽車檢測等企業紛紛上榜。入選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后,這些企業將在加強平臺自身能力建設、建成一流知名服務機構等方面獲得相應支持。
無獨有偶,近期,工信部發布了《2017年工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資金(部門預算)項目指南的通知》,明確了未來一階段對中國制造2025的資金支持方向。中國制造2025添百億資金全面推進25項重點建設任務。可以預見,來自中央和地方的資金支持,將幫助企業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資金投入問題,將有效確保相關技術取得突破,并促進技術快速產業化。
中國經濟要持久保持中高速,必須邁向中高端,須加速推進“中國制造2025”。而就企業自身發展而言,需要不斷加強資源整合和體制創新,打造為有特色、有亮點,有影響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
來源:中國化工儀器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