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濰柴集團收入突破兩千億、利潤過百億大關,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但這一年來在我心里卻總感到危機就在眼前。”2017年12月18日,在“濰柴集團收入突破兩千億”發布會上,董事長譚旭光向《經濟觀察報》如是說道。
這或許并非是譚旭光在危言聳聽。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工業面臨著智能化、數字化的變革;在新舊能源交替的過渡期,禁售燃油車已被各國提上議事日程。如果說零售、紡織等產業被互聯網沖擊后基本需求仍在,那汽車以及零部件產業在工業智能化與能源大交替的疊加作用下,面臨的卻是一場完完全全的顛覆。“全球歷次工業革命,以前最成功的企業在轉型中往往不是最好的。”面對著盛世下的危機,近來譚旭光內心深處充滿了興奮與焦慮、自信與惶恐的復雜心情。2017下半年,譚旭光遍訪博世、大眾、豐田、avl、福特、斯坦福大學等30多家世界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簽署了8項重要的合作協議。
在下一場產業變革到來前,譚旭光正醞釀開展一場史無前例的產業布局,為濰柴在新時代下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被繁榮掩蓋的危機
“今年,濰柴集團匯總收入預計超過2200億元,利潤總額突破100億元,進入世界強肯定是沒問題的。但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么?我認為這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衡量,世界頂級企業不是以業績數字為衡量標準,而是競爭力。”多年前譚旭光也曾把進入世界強作為企業的目標,但當濰柴真的邁入這個“俱樂部”,他卻已然覺得意義不大了。
按照2016年排行榜單,全球強企業的門檻為216億美元,今年濰柴集團的業績在去年約排400位左右。按照以往收入門檻每年增長10%,濰柴也將排在450位左右。
濰柴集團最核心的業務是柴油發動機,下游供應重卡與工程機械兩大產業,與基礎設施建設息息相關,因此柴油機市場也被稱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晴雨表”、“風向標”。2017年,濰柴達到歷史的巔峰正是得益于市場的井噴。
2016年下半年,全國展開了一場“治超治限”大行動,以前一輛重卡多拉快跑,現在就需要兩輛、三輛,這率先激發出重卡市場的火爆需求。
與此同時,2017年中國掀起了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高潮。僅2016年四季度國家發改委密集批復的鐵路項目投資額就超過了0億;2017年1月至4月,全國已有23個省安排的重大工程計劃總投資就超過了45萬億元。基建高潮的到來又帶火了工程機械市場。
2017年,柴油機市場的火爆行情像一頭脫韁的野馬。去年10月以前,濰柴月柴油機訂單只有1、2萬臺,此后不斷飆升、直至2017年3月份突破6萬臺大關,創下了歷史同期的最高紀錄——既超過了2007年中國經濟鼎盛時期,也跨越了2010年4萬億大救市。
不過,最繁榮時往往隱藏著最危險的禍患。如今的濰柴風光無限,但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架構在傳統能源之上。
近十年,濰柴累計研發投入150多億元,研發出全領域全系列產品,構建起100萬臺柴油發動機產能;通過一系列并購,形成了發動機、變速箱、重卡、客車、農機等業務矩陣。2017年濰柴集團收入同比增長近70%,一方面是得益于市場的井噴,一方面也是因為濰柴充分適應了傳統能源時代的市場需求。
可是,在生物進化中最適應以前環境的物種往往在環境變化后就會變的最不適應而首先遭到淘汰。從傳統生產到智能制造、從燃油到新能源,或許濰柴數十年積蓄的人才、技術和制造優勢在工業大變革與新舊能源交替下,在一夜之間喪失殆盡。
2017年,在譚旭光的內心深處是冰火交融的一年。一方面,新一輪基建高潮托起濰柴業績的巔峰;一方面,正處于工業變革與能源交替的疊加作用下濰柴面臨著時代的顛覆。
2017年全球無人汽車產業迎來了爆發期,12月2日深圳的無人駕駛公交車正式上路,所有人都知道這一天會來,但或許誰也沒想到,來得這么快!與此同時,全球各國紛紛把禁售燃油車提上議事日程:荷蘭挪威2025年,德國印度2030年,英國法國2040年……預計2030年全球汽車工業將有1/3使用新能源。互聯網時代,社會發展速度遵循的是“摩爾定律”,越來越多的產業生態像熱帶雨林一般迅速爆發又轉瞬消亡。
一面是市場大單紛至沓來,一面卻是新能源汽車的產業政策接連傳出;一面是工廠中燈火通明、加班加點的忙碌景象,一面卻是互聯網時代工業智能化、數字化革命的不斷加速。每當這時,譚旭光內心深處總是充滿了興奮與焦慮、自信與惶恐的復雜心情。2017年12月譚旭光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直指,“危機被繁榮掩蓋了”,要求所有高管進行“繁榮背后的思考”,從不同角度客觀分析企業發展潛在的危機。
顛覆式變革
按照譚旭光的預測,今年中國重卡行業銷售將突破110萬輛、達到歷史的高位,2018年市場會有小幅調整,但相信會在80萬臺-100萬臺之間,市場仍將持續火爆。這在譚旭光看來,恰恰是企業轉型的最佳時機。“智能化和新能源是這一輪工業革命的最主要特征。”可讓譚旭光左右為難的是,新時代的產業變革往往有著這樣的特點——方向清晰,但路徑卻晦暗不明,孤師冒進可能踏入陷阱,付出巨大的時間和資金成本;坐等觀望,卻必然會喪失先機。
2017年,譚旭光懷著忐忑的心情4次到日本、4次到歐洲、3次到美國,2次到加拿大,行程超過15萬公里,對未來的科技走勢進行了系統考察調研。僅僅11月份,譚旭光就走訪了大眾、博世、豐田、avl、in-tel、fev和斯坦福大學等30多家世界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簽署了8項合作協議。
“傳統動力總成的市場份額將逐步下降,新能源動力離我們越來越近,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我們必須抓住這次產業革命,實現從一個柴油動力領先者向新能源動力引領者的轉型,變當前的輝煌為持久的成功。如果抓不住,我們很可能成為濰柴的歷史罪人!”在下一場產業變革真的到來前,譚旭光正悄然編制著一張大網,試圖提前布局。
在歐洲期間,濰柴與世界三大權威汽車發動機研發機構之一的奧地利avl公司簽署了共同建設未來科技創新中心的合作協議,預計投入20億元;未來將與德國博世共同合作開發生產氫燃料電池及相關部件;與加拿大西港燃料系統公司簽署協議,合作開發新一代天然氣產品并在中國制造……同時,濰柴還在法蘭克福、東京、芝加哥分別設立了科技創新中心針對新能源發動機、電池進行技術研發、探索。譚旭光希望“借助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合作,整合全球資源,加快突破氫燃料電池、固態氧化燃料電池、固態鋰電池核心技術,實現工程化落地”。
技術先行的同時,譚旭光正計劃投資億布局新的產能——建設山東最大的新能源動力產業園,再造一個千億級的新濰柴。
根據新能源動力產業規劃,未來5-10年,濰柴將投資億元打造涵蓋混合動力、鋰電池、氫燃料電池、電機、動力總成系統、整車整機的新能源動力產業鏈。其中包括投建新能源驅動電機制造基地、氫燃料電池制造基地、商用車新能源動力總成系統制造基地……
12月18日,濰柴發布了“2020-2030戰略”,包括“一個目標”“兩個階段”。一個目標:就是收入達到一千億美元;兩個階段即到2020年濰柴傳統業務要超越世界一流水平,到2030年濰柴新能源業務要引領全球行業發展。
當日,譚旭光向記者描述了他的濰柴夢——“進入世界五百強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夢。進入世界全球化強企,才是我的目的,我現在的夢就是把濰柴打造成為全球行業中最好的企業。”
在企業界,譚旭光一直有著“譚大膽”的稱號。他認為,敢于冒險是企業家成功的重要基因。要敢冒風險、不懼失敗,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可這次億元新能源布局既是濰柴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也是企業最大的一次產業轉型,更是譚旭光作為企業家生平最大的一次冒險。
來源:第一工程機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