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各國對能源安全、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問題日益重視,加快發展風電已成為國際社會推動能源轉型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共識和一致行動。
過去10年,在國家政策的有力推動下,風電產業蓬勃發展。隨著風電產業的高速發展,中國風電已經成為全球風電無可爭議的領跑者。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只有1200萬千瓦左右,上網發電量僅為120多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中的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到2016年底我國風電的裝機規模已經達到了1.69億千瓦,發電量為2410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4%,電力消費結構不斷得到優化。
2017年是我國風電大力發展的一年,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發展風電項目。1——9月,全國新增風電并網容量970萬千瓦,到9月底累計風電并網容量達到1.57億千瓦,累計容量同比增長13%;1——9月,全國風電發電量21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平均利用小時數1386小時,同比增加135小時;1——9月,全國棄風電量295.5億千瓦時,同比減少103億千瓦時,棄風率同比下降6.7個百分點,實現棄風電量和棄風率“雙降”。
“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就已躍居世界榜首。然而,駛入快車道已逾十年的風電行業,看似“駕輕就熟”的背后并非一路坦途。步入“十三五”,除了棄風限電、并網消納難題以及補貼缺口擴大等沉疴舊疾,風電行業還將面對“風火同價、平價上網”等新變化、新挑戰。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2.1億千瓦以上,風電年發電量達4200億千瓦時以上,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6%。這意味著我國風電行業亟需保持持續增長勢頭。
當前,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緊緊擁抱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轉型趕超。擁抱數字化時代,也成為風電企業保持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首先,未來企業發展,軟件化是大勢所趨。通過軟件實現數據管理,未來要如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促進業務逐步智能化。而數據化是智能化的基礎。對制造企業來說,只有借助數據才能實現向高效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個性化設計供應商的方向轉型。最終實現精益化,實現從智能到智慧的轉型。
其次,企業要根據業務架構梳理數據架構,搭建數據架構與分析平臺,將現場運營數據,研發數據等各類數據有機分析,根據市場需求提出相應解決方案。目前風電市場,涌現出很多知識性服務企業,它們通過大量的基礎數據和模型分析,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形成為客戶服務的專業解決方案。
總之,在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的當下,風電企業要逐漸學會“兩條腿走路”:一手抓數字化信息化基礎建設,一手抓智能化,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來源:機電之家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