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在陜西岐山舉行的2017泰山論壇上,論壇組委會主席艾豐教授稱,能源問題必須用融合發展的方式來解決。據悉,本屆泰山論壇的主題正是:新時代——清潔能源、網絡安全與國計民生。
“從人類利用能源的歷程來看,共有三次能源轉型,第一次是煤炭替代柴薪,第二次是油氣替代煤炭,第三次是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王耀華認為,能源轉型需要新的視角和路徑。
而在整個轉型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并不可怕,更不能回避,能源企業迎來的反而是更大的市場空間。寶雞新源華成熱力有限公司(下稱“新源華成”)董事長杜尊勇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依據他們監控的數字,未來3年之內,能源轉型帶動的市場規模至少在4萬億以上。
企業的努力
12月6日,《華夏時報》記者在新源華成看到了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機器、清潔無污染的鍋爐房。這個只用了36天就完成了160天工作量的供暖工程已投入使用。
“這36天里,凌晨3點以前整體團隊沒有一個人提前休息過。”據杜尊勇介紹,9月28日公司得知了陜西這個煤改電項目,10月2日公司對項目有了實質性接觸并做了詳細的研討設計方案,10月9日公司開股東會確定投資,11月15日未到,居民區就實現了供暖。
要知道,一個常規的煤改電工程從設計、施工、完成,到運行至少需要4個月的時間。但是,新源華成36天完成的項目,不僅讓企業自主研發的產品代表了機械工業制造最先進的歐盟企業產品標準,也成為了全國市場唯一可以向外界宣稱每平米供暖面積燃氣消耗量不超過六方氣的項目。這背后,正是能源轉型融合發展的魔力。
今年年初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能源消耗總量控制在50億噸燃燒煤以內,“十三五”期間整個消耗總量中燃氣使用比重提升到10%,煤炭使用比重控制在58%以下。
杜尊勇表示,規劃出臺之后,全國推進了2+26個城市轉型,要求這28個城市在未來3年內實現某一個級別鍋爐的全部去煤炭化。以率先行動的山東為例,未來幾年,內政府將劃撥697億資金推進能源轉型,另外將吸引民間資本達到2000億元;在陜西,2018年市場供暖面積目標是完成1000萬平方供暖面積改造,整個投資金額超過10億元,到2020年,這一規模將超100億元。“全國來看,我們監控的數字顯示,未來3年之內,整個市場規模將超過4萬億元。”
“今年冬天北方出現的能源轉型問題,并非是因中國目前的能源短缺造成的,而是由于清潔能源推廣的速度大于基礎管道鋪設的速度,大于企業之間融合的速度才導致的短暫的能源緊缺。”杜尊勇認為,類似的問題最長不超過5年就能得到徹底解決,其中企業大有可為,規避風險要做備選方案,如新源華成研發團隊研發出了目前在全世界都有重要推廣意義的新型燃料取代產品,其中有一項技術如果得以大范圍推廣,將帶來的是全球范圍內的供暖產業的新型能源革命,目前這個技術仍處于保密階段。
艾豐最近調研了一家能源企業,并寫了一份調研報告,吸引他的正是這個企業創造了一種模式——“融合發展模式”。
融合發展新趨勢
未來的能源發展有什么新趨勢?融合發展的路子到底該怎么走?轉型之路要不要跨過油氣時代,直接進入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時代?在王耀華看來,目前已有了一定共識。
“未來的能源發展趨勢,一個是低碳化,另一個是清潔化,如美國、德國、日本都提出了未來可再生能源方面要大幅度提高占比。中國也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20%。”王耀華的研究團隊對2015年前25年的電氣化水平做了一個分析,電氣化水平每上升1%,能源強度下降3.6%;而對于未來15年的預計是,電氣化水平上升1%,能源強度下降2.6%。
據全國燃煤與節能標準委員會秘書長林其釗介紹,2016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43.6億噸標準煤,其中化石燃料、天然氣、煤占87%。它們當中,80%以上通過燃燒轉變為熱、電等能源形式;而燒煤首先是粉塵的污染,其次是硫氧化物污染,第三是氧化氮的污染。
對此,王耀華認為,提升電氣化水平是我國能源轉型的大勢所趨,是必由之路。支持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中國能源需求未來增速放緩,進入平臺期;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人均用能水平維持低位;能源結構持續優化,2030年之前電力取代煤炭,將在能源消費中占據主導地位;油氣需求增長平衡,能源安全整體可控;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能成為能源供應和消費主體。
來源:華夏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