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工信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南京舉行,200多位業界專家、300多家國內外企業參會。與會專家認為,我國智能制造發展仍需跨越四道坎:一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二是軟件系統發展滯后,智能制造偏“硬”輕“軟”。三是人工智能發展滯后,企業間協同不足。四是產品質量問題突出,企業缺乏“工匠精神”。中國應發揮后發優勢,并行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技術路線,實現中國制造業的全方位智能升級。
近年來,智能制造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在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說:“當今全球制造業競爭愈演愈烈,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抓住智能制造這一歷史機遇,實現一場革命性的產業升級。”
當前,中國穩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56家制造企業進入2015年世界強企業榜單。來自大會的信息表明,近年來我國智能制造水平明顯提升,一批核心技術裝備研發應用取得新突破,部分智能制造新模式開始復制推廣,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快速成長。企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61.8%,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達到45.4%。然而,與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智能制造在多個領域仍有明顯差距。
本屆大會上,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中國智能制造綠皮書2017》,指出我國智能制造發展還需應對一系列挑戰,包括關鍵技術裝備供給能力不強,標準、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等基礎條件薄弱,部分企業積極性不高等。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目前中國發展智能制造仍面臨以下挑戰:
一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認為,中國是制造大國,總量第一,品種也很全,但是缺少科技含量高、性能領先的高精尖儀器設備,根本原因在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在國外,關鍵零部件只能大量依賴進口。
二是軟件系統發展滯后,智能制造偏“硬”輕“軟”。中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副理事長李培根院士認為,智能制造是“硬能力+軟能力”的結合,既包括機器人、高端數控系統、傳感器、驅動機構等硬件,也包括智能設計、工藝過程仿真、車間制造執行系統等軟件。國內“重硬件制造、輕軟件開發”的思維較為普遍,造成中國在工業軟件上的供給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更為明顯。
三是人工智能發展滯后,企業間協同不足。人工智能是智能制造未來發展的核心領域。賽迪研究院等機構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2697.3億元,增長率達到17%。2016年末,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還不足300億元。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表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基礎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同時,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目前仍以單打獨斗為主,各企業在相關領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缺乏技術間的協同,產品間的互聯互通和上下游的互動缺乏有效協調。
四是產品質量問題突出,企業缺乏“工匠精神”。目前,國產智能產品普遍存在穩定性差和可靠性低等質量問題,嚴重影響了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多位專家表示,智能制造不僅僅是技術追求,更是一種蘊含于制造之中的文化,需要鉆研專注的“工匠精神”。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也是我國兩化深度融合的切入點。“數十年來,先進國家發展智能制造走的是從數字化向網絡化、智能化逐漸升級的串聯式路徑。對中國而言,必須發揮后發優勢,采取三者并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技術路線。”周濟說。
在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多位業內人士提出加速融合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的建議。
一是加速布局工業互聯網。自2012年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以來,ibm、西門子、華為等巨頭相繼布局,目前全球基本處于同線起跑。我國應搶抓發展機遇,加快構建高效可靠的工業互聯網網絡,著力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體系,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搭建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成一批能夠支撐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企業級平臺。
二是加快培育智能服務生態圈。產業模式與企業形態的根本性變革是智能制造的主題,是服務型制造行動的主戰場。目前,我國企業已從生產中心轉向市場中心,現在要以客戶為中心,深入研究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用互聯網手段把客戶和車間連接起來,甚至可以讓客戶參與到某些生產過程,讓客戶進入到車間,構建智能制造生態圈。
三是提高基礎網絡的安全性。隨著兩化融合發展的進程不斷深入,工業信息系統逐步從單機走向互聯,從封閉走向開放,安全漏洞和風險不斷涌現。要實現“互聯網+制造業”的健康發展,就必須提升我國工業信息安全的防護能力,加快發展工業信息安全產業,加大工業信息安全產業相關技術的攻關,推廣工業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的應用。
來源:酒鋼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