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是一個互聯網造詞的時代,大量的詞匯被互聯網制造出來,我們已經習慣了互聯網+移動經濟共享經濟區塊鏈云計算等互聯網的全新名詞,然而最近又有一個全新的名詞開始引爆整個互聯網,這就是無人經濟。
說到無人經濟,其實大家并不陌生,早在20世紀末在中國風靡一時的自動售貨機就是無人經濟最原始的雛形,而如今在馬云無人超市的帶領下,無人經濟開始快速走紅成為互聯網時代最火熱的新寵。無人話題極具討論性與開放性,“無人經濟”兼具了“操之過急”會引來失業問題和解放人類生產力的偉大理想,很快就能在互聯網上形成熱門討論話題,有話題、有關注就會有熱錢滾進來投資。
無人值守,這正是“無人經濟”的主要表征。所謂無人經濟,主要指四類行業:
一、零售類:便利貨架貨柜、自助販售機、無人便利店等;
二、娛樂類:迷你ktv、夾娃娃機、照片打印機等;
三、生活類:自助洗車、智能快遞柜等;
四、健康類:自助健身房、無人按摩椅等。
無人經濟這幾年在世界各國逐步興起,美國的無人超市amazon go,中國的“繽果盒子”無人零售店,日本便利店lawson的自助結賬打包系統……
“無人經濟”的快速發展,背后是消費者對便利、多元需求的升級,資本的看好與進入也加速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四大類型中無人零售領域資本最為集中,創業公司數量也最多。鯨準數據庫數據顯示,我國現在共有138家無人零售企業,其中57家獲得融資,總融資額超48億元。可以預見,這一新事物未來還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這個時代,互聯網解決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問題,物聯網則通過rfid傳感器將我們的現實世界與數字構成的虛擬世界相互融合,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為紐帶,實現了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全方位對接,這也直接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商業場景脫離對于人類的依賴。
無人經濟的業務發展模式就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對商品、消費等全部商業過程進行數字化,對于傳統商業的人貨物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從而真正實現了對于傳統商業的場景化變革。
當然亦有經濟學者指無人經濟業態要進入生活場景并完全實現商業化,仍要接受市場和受眾的長期檢驗。面對逐漸高漲的人力成本,有專家認為,未來5年至10年,實體店、百貨店、超市將面臨一場因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顛覆和沖擊。隨著市場的普遍看好,資金的大量涌入,“無人經濟”正迎來黃金發展期。但是無人值守之后,商家的成本真的降低了嗎?消費者的服務體驗是否真的更好了?它的興起到底是趨勢還是噱頭?擺在“無人經濟”面前的不僅有關于數據的隱私和安全,還有關于無人店標準的建立、技術系統的成熟、公共區域擺放位置的爭議等。
從現有的技術和社會條件來看并不成熟,現在搞“無人經濟”確實有點牽強附會,更多的是吹噓“泡沫”,除了期待用戶個人擁有良好的自覺性和素養之外,更應該對其背后所依賴的技術進行不斷改進提升;但從長足的科技發展來看“無人經濟”確實是大勢所趨的,其背后的動力是消費者要求更快速便捷、品質多元的需求升級,服務業整體也會隨著消費者越來越“多元化、科技化、時尚化”而加快更迭,助推消費升級。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