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青海省總工會命名,青海省農牧工會、農機局授牌的“許振林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這是青海第一個以農牧機械技術創新、研發為主的工作室。對于從事農機化服務、農牧機械試驗推廣和機具研發整整30年的“老革命”許振林來說,更是職業生涯的一件大事。
目前,許振林創新工作室由14名行業專家組成,集成了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技術攻關、青海省河卡種羊場技術試驗、青海林豐農牧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機具制造、青海農機推廣站技術推廣、湟中縣鮑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技術實施的“五位一體”服務新模式。
“創新工作室的最大特點與優勢,或者說最大創新之處就是為在行業系統內集中最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開展集團攻關,拆除了條條框框,掃清了體制壁壘。”許振林說,專業人才和技術資源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最優化的組合,更有利于發揮科研人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作物種植模式越多越不利于機械化。前些年,青海馬鈴薯種植的模式多達十幾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振林既以單位的名義組織過會議,也用自己的名義咨詢過有關專家,但單位與單位合作,派不出人是常事,技術成果共享更難;靠自己的朋友關系,并非長久之計,科研技術人員在付出了勞動后卻不一定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這樣的問題,創新工作室都可以解決。許振林告訴記者,農機推廣單位更熟悉當地農業生產對機械化的需求,可是如果想研發新的農機具,首先自己要出方案給企業,企業委托高校來提供技術數據,再由企業投資進行生產,這個過程中,研發人員并不占主導地位,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投資企業,最嚴重的可能會推翻最初的方案,而導致整個研發的失敗或研發時間的延遲。現在工作室可以自己投入科研經費,扭轉了科研人員以往的被動局面,并且掌握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明顯加快。
除了沖破體制機制中的束縛,工作室最核心的任務是要進行技術創新,解決農機方面的難題。許振林分析,當前青海農機研發方面的不足,也正是工作室需要集中攻關的難題,一是薄弱環節的關鍵機具難題,比如馬鈴薯撿拾機、中小型聯合收獲機、殘膜回收機、油菜中耕鋤草機等;二是農機農藝融合后集成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難題。針對這些難題,工作室將不斷爭取相關專家加入,集中優勢力量攻關,逐一填補空白點。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