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內斂嚴謹,一絲不茍,他們隔絕紛擾,憑借執著與專注從平凡中脫穎而出,甘于為一項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奉獻畢生才智和精力。小到一個螺絲、大到一輛汽車,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組裝,他們用經年累月的智慧和經驗詮釋著“工匠精神”。
有人說,現代社會“工匠”似乎正離我們遠去,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千千萬萬的能工巧匠。“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十九大報告中,“工匠精神”被反復提及。
作為立足北京、面向世界的新型主流媒體,北京時間聯合北京市總工會,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整合多平臺媒體資源,融合多種報道手段,大膽嘗試、獨辟蹊徑,創新性地打造了《挑戰大工匠》系列直播及精品短視頻報道,短時間內就收獲了超過2000萬的點擊量,其中包括28個參選短視頻,總流量近1400萬,20場賽事直播點擊量超過700萬,10場決賽直播稿件,系列h5頁面28個,獲得38萬的交互點擊量,一時間,“大工匠”成為了京城街談巷議的熱詞。
決戰紫禁 十項技藝看誰與爭鋒
看慣了表演性質的技能類節目,都會對“挑戰大工匠”刮目相看,從報名到賽制,再到評比,“挑戰大工匠”盡可能地保證了公平公正公開。
“報名參賽不設門檻,不限定挑戰者的年齡、學歷、戶籍和所在企業性質,只要是服務北京城市發展建設、從事與挑戰職業(工種)相關工作的人員均可報名。”北京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如是介紹。“招賢令”一出,群英相應。曾經隱藏在工廠車間的各位江湖高手,通過網絡直播的鏡頭走進了廣大觀眾的視野,第一次有了一展身手的舞臺。
電工、鉗工、焊工、數控機床、中藥炮制……長達一年的準備,10個行業的篩選推舉,26位種子選手,47名終極挑戰者,二十場激烈交鋒,既給了選手充分展示精湛技藝的舞臺,也刷新了觀眾對“工匠”的刻板印象。
“以前大家印象中似乎將‘工匠’與藍領工人劃等號,其實他們都是各個身懷絕技,行業內也是小有名氣。”正如北京時間新聞媒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藍霖所說,打造《挑戰大工匠》系列直播,就是要將這些默默無聞的行業英雄傳播出去。“工匠不是明星,幾十年如一日地鉆研技藝,他們的精神需要讓更多人了解并傳承。”
群英聚集 不只競技還為傳承
從11月6日到12月12日,十個行業,十場比拼,來自京城各個角落的匠人高手,用自己精湛的技藝和敬業的精神,為大家奉獻了一場智慧與技巧的盛宴。數十位選手中,小到初出茅廬的90后,大到年過花甲的江湖前輩,群英匯聚,只為能夠一展身手。
陳翠路,一個有著32年工齡的木工手藝人,最初只是單純地想學門手藝謀生,慢慢地卻徹底愛上了這門手藝。他說:“這輩子很幸運,能夠有機會參與到故宮文物的修復中。在修復一個紫檀雕荷花床時,真的是萬分小心、困難重重,修復完成時特別有成就感。但遇到無法修復的文物就會特別心疼,感覺太可惜了。”
89年出生的鉗工參賽者趙亨,身上有著90后的諸多標簽,自信、不服輸,他給自己立下的挑戰宣言——一切用技術說話,這股子年輕人的倔強,來自他多年來北漂打拼的經歷。作為年輕后生挑戰諸位前輩,既是寶貴的學習機會,亦是為了檢驗和證明自己多年來付出的汗水。
持之以恒最是工匠精神動人之處。執拗的努力,只為換來不斷的前行。“北京大工匠”五個字,對參賽者來說并不只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他們看重的并不是頭銜帶來的物質獎勵,更多地,每個人身上肩負的是一種使命感,一種將手藝技藝迭代傳承下去的責任,在弘揚“工匠精神”的當下,只為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示技藝匠人的力量。
前所未有 競賽直播引發“大工匠”熱潮
有了純熟的手藝,更需要準確直白的呈現方式。為了能夠讓觀眾更好地欣賞選手們的風采,了解各個行業的前世今生、傳世絕活,北京時間直播團隊從今年年初就開始活動的報道準備,歷經上百次的策劃會,走訪專家、商討方案、制作腳本……每一場直播完美呈現的背后,都離不開主創團隊的絞盡腦汁。
全程參與“挑戰大工匠”直播報道的北京時間直播中心記者李暉就說:“動輒幾個小時的直播,專業復雜的技能比拼,我們在一開始就在考慮,如何能夠讓大工匠更加貼近現代網民的生活。所以在策劃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把網友們日常中很難遇到的情況設置成考題,譬如:怎樣聽音識別汽車故障?燃氣管道泄露如何帶氣作業?高壓電線如何帶電作業?”
在直播之前碰撞火花的頭腦風暴中,北京時間還拓展出了多種形式的預熱方式,稿件《一群整天和“毫米”打交道的人 即將在這里爭奪王者榮耀 你也來挑戰吧》通過對每一位選手進行深度專訪,個性化的互聯網語言,使得稿件在北京時間平臺點擊量達到72.9萬,富有傳奇性的人物故事讓網友能夠更直觀地認識各位選手和工種。
為了和網友能有更多的互動,結合賽事賽題開發的h5互動游戲《挑戰大工匠 徒手切鋼棒》一經上線,通過網友自發分享游戲結果,在朋友圈等交互媒體進行二次推廣,短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38萬的交互點擊量。此外,主創團隊在直播互動獎品設置上結合工種本身的特質,創新性地融入vip定制獎品。細心的策劃、第二現場嘉賓的耐心點評、貼心的互動獎品,讓大工匠真正走到你我的身邊,感受能工巧匠所散發出的巨大魅力。
同樣對工作精益求精的,還有北京時間的視頻采集團隊。二十場直播,多則七八個機位,從數米高的吊車,到地下的管道,都能看到攝像師的身影。在工程測量直播中,由于工種操作需要放置在戶外,將近十個小時的拍攝,零下5度的嚴寒,導播蔣楠一直堅守在導播臺前,同事們都笑稱,“拍攝結束他就直接坐在了電暖器上。”可只有參與過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微笑后大家付出的努力和艱苦。用蔣楠自己的話說:“看著選手們多年來如此敬業的堅持,也更加地激勵了我們用最完美的鏡頭將他們的努力傳遞出去。”
直播的順利進行,同樣離不開直播技術人員的付出。每場比賽前一天,北京時間技術部的李旭明就要和同事一起,走遍場地的每一個角落。攝像機、導播臺、背景板……大大小小的器械,整整裝滿了一車,比賽前的鋪設,賽中的全神貫注,賽后的快速裝車,一切的準備,“為的就是直播不出任何的差錯。”
正是這種團隊間的細心策劃、分工協作、默契配合,造就了如今“挑戰大工匠”的火爆。在比賽直播進入到高潮階段,北京時間充分發揮網絡傳播優勢,除了在本站全程進行直播外,還在今日頭條、一直播、快手、花椒、優酷、愛奇藝、酷6、六間房等多家互聯網視頻直播平臺嘗試矩陣化直播,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單場直播的收看人數達到近200萬人次,大量網友為北京大工匠的精湛技藝折服,紛紛留言、點贊:“電焊工!照亮了社會!燃燒了自己”,“媒體就應該崇尚技術!”“這就是大國工匠”。
來源:北京時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